节气生活课程故事
端午的粽子
/
撰文:天空家辅班老师何晓晶
“五月五,是端午。划龙舟,敲锣鼓。一二三四五,你划龙舟我敲鼓。”伴随着端午新歌的加入,天空家端午节的进程拉开了序幕。
天空家六月课程主题是“云香庆端午”,在各种云南香料的包裹中,我们度过了一个充满香气的端午,包出了拥有“专属味道”的粽子。何为专属,自制且独一无二。天空家的每个小朋友在包粽子的时候,糯米、蜜枣、花生、肉、咸蛋*等材料放入粽叶的量不同,包出来的粽子口感、味道都会有差异,当然,最特别的是每个小朋友在包自己的粽子时在上面倾注的感情不同,在品尝各自的粽子时就会尝到“专属味道”。
食物带给人的喜悦不只是味蕾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愉悦。品尝自己做的食物时,一种油然而生的幸福感会弥漫全身。
当天空家的小朋友们把自己亲手包的粽子递到家长手中的时候,孩子“骄傲”的小表情和家长开心的笑脸是最真实的反映。有孩子等不及回家,放学时就拉着爸爸妈妈一起吃起了粽子,脸上一直洋溢着笑容,笑着,吃着,生活着,美好着。
浓情“粽”意,浓的是自己亲手做食物与家人分享的喜悦之情,是对先贤的缅怀与敬重之情,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之情。
在铭初,我们重视每一个节日,生活要充满仪式感,节日也是。每个节日都有它特殊的“仪式感”,我们一起体验,一起生活。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埋下一颗种子,然后静待花开。
节气食育课程故事
茶叶蛋
/
撰文:天空家辅班老师赵立丹
“彩云之南、我心的方向,孔雀飞去、回忆悠长~”云南是闻名遐迩的“香料”之乡,素有“天然香料之乡”的美誉,其复杂的地形地貌,独特的气候及丰富的光热、水资源,为香料植物的生长、繁衍提供了条件。
在这样的环境里,天空家在六月份通过不同的主题去了解云南丰富多彩且具有特色的香料,并一起探索着这盛夏季节里独特的香气~
云南各具特色的香料是家家户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料,其中那独特的香味、不同的形状已然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中。
课程进行时,丰富多彩的香料在小朋友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长得像“天上的星星、像小花朵”一样的香料“八角”,也有长得像一颗颗圆球的香料“草果”……香料的味道在小朋友们的鼻尖上跳跃着,香香的、臭臭的各有不同。香料的触感在小朋友们的手中变幻着,硬硬的、滑滑的、刺刺的十分独特……
香料不仅能带给我们味蕾上的满足,而且不同的香料有不同的功效,在满足我们味蕾的同时,也让我们的饮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美味的茶叶蛋,就离不开香料的帮助!茶叶蛋是中国特色的小吃之一,所谓十里飘香不过如此。在车水马龙的街道、大街小巷、车站都会有他的身影,小小的一个茶叶蛋,却深受人们的喜爱!
天空家的我们就一起制作了美味的茶叶蛋,在听完自编故事《神奇的蛋》后,像故事里那个“神奇的蛋”一样,把煮好的鸡蛋敲出裂缝再加上我们的好朋友香料,在短暂的等待后,美味的茶叶蛋就做出来了。小朋友们品尝着茶叶蛋,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果然自己动手制作的食物总是显得格外的美味~
其实我们的生活就像茶叶蛋,只要能搭配好其中的“香料”,就一定会“别有风味”!
节气生活课程故事
端午驱蚊香包
/
撰文:天空家辅班老师郭六斤
云南,她真的很“香”。从大街小巷的小吃,到这个季节随处可见的菌类,再到各个角落少数民族的风味“香”。在云南香料也是必不可少的主角。它会是餐桌上一道佳肴里的作料,也会是中药店的一味药剂。
六月,在这个气温逐渐升高、雨水频繁、空气闷热的季节里,人容易变得烦躁疲劳,而蚊蝇*虫又处于大量的繁殖期。于是古人用香料制作香囊包用来防疫防害虫。端午即将到来之际,天空家一起准备制作端午香囊包。
在天空家,我们除了阅读绘本故事,在节气生活课上,我们还会以操偶、光影等形式来讲述故事。“故事知道怎么做!”在这堂课开始之前,故事《端午香囊的传说》以操偶的形式展现给天空家的小朋友,通过故事小朋友了解或知道为什么要做香包,看到或听到故事里的角色是如何制作香包的。
故事结束后,小朋友通过味觉、视觉、触觉来认识香料的名称及作用,首先是本月一直在接触的艾草,小朋友一看到便在说:“这不是艾草吗?”在农场里经常见到的薄荷原来不仅可以泡着喝,还可以成为香包的成分呢?认识一些没见过的香料——丁香、白芷等香料。
认识完材料后用杵和臼捣碎、装袋,一个端午香包就做好了。拿在手里闻一闻,“臭臭的味道。”“我觉得香香的,我喜欢这个味道。”不管小朋友觉得闻起来是香的还是自己不喜欢的样子,自己亲手做的都爱不释手呀!
节气英文生活课程故事
我是文化小使者
/
撰文:洱海家外语老师Clara
天地苍苍,乾坤茫茫,中国文化使者当自强
本月我们的课程主题是云香庆端午,端午节是我们中国重要传统节日之一,发扬中国文化,乃国民之责,亦是少年之使命。于是,我们决定,要将端午节介绍给外国人听。
首先,我们做了一些准备工作。我们学习了端午节的习俗和关于端午节的英文歌曲。然后,我们开始做一本英文版的端午节宣传册。小朋友们自主讨论宣传册的页面分配,能很好的分工合作,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在做宣传册时,他们考虑的非常周到:如何把节日传统习俗展示出来,为每幅图配有英文解释说明,如何设计以保持美观等等。
做好准备工作后,我们把宣传册和小朋友们亲手包的粽子邮寄给了一个生活在广州的巴西朋友Mr.Christian。小朋友们和他视频连线,为他唱端午节的英文歌,向他介绍端午节的传统节日习俗,跟他学习葡萄牙语“Bomdia”“Tchau”,还向他提问了很多有趣的问题:
“为什么你的头发是黑色的?”——Bella
“因为我家人的头发是黑色的呀。”——Mr.Christian
“那为什么你家人的头发是黑色的呢?”——Bella
“哈哈哈~”——Mr.Christian
“并不是所有外国人都是金发的。”——Frank
“为什么你不是美国人,也说英语呢?”——Bella
“除了英国和美国以外,许多其他国家也都讲英语的。”——Frank
谁说只有老师可以传道受业解惑?有的提问是不需要老师进行解答的,我们的同学亦是我们的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洱海家的小朋友们能大胆自信的向外国人介绍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并且乐于了解外国文化,我为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架起语言和生活的桥梁
语言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希望英语学习也是融入于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BMF小分队”(孩子们以各自的英文名首字母组成的小组名称)来到大理古城,寻找我们身边的英语单词。他们兴奋的四处张望,发现竟然到处都有英语单词:广告牌上,摩托车上,商店名称,公交车上,甚至老师的帽子上……
“以前经常来古城,没看到过英语单词呀,原来有这么多!——Mira
是呀,原来生活中并不是没有英语,只是缺少了发现英语的眼睛。希望这次古城寻词记能在孩子们心里种下小小的种子,这种子能随着时间生根发芽,长成一座连接语言和生活的桥梁。
节气数学生活课程故事
包粽子的数学问题
/
撰文:洱海家数学老师杨芳
一说到端午节,小朋友们首先想到的是要包粽子。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画一画你知道的粽子都有什么样的形状呢?你们喜欢吃咸粽子还是甜粽子呢?我们举手统计一下~
甜粽子都有什么馅儿的?有红豆沙,红糖,玫瑰酱,蜜枣的......
咸粽子有肉的,肉松,还有咸蛋*。
我们还需要糯米,粽叶和棉线。
包粽子时候,糯米是要熟的还是生的?肉要怎么处理呢?这些细节我们小朋友回家问问爸爸妈妈,让他们告诉你答案吧~
接下来我们算一算,有多少吃我们包的粽子呢?小朋友们各自在小白板上计算,最后大家算的结果都一样,但是三个人的算法不一样呢。大家各自分享自己的计算方法。这种解决实际问题机会,小朋友们格外认真。
有一个难题了,我们现在总共有22个人,如果每个人吃一个粽子,需要做22个粽子,如果每个人吃两个粽子,需要做多少个粽子呢?虽然我们还没有学习乘法计算,但经过一番讨论,用加法的方式,最后大家都明白要多少个粽子。整个讨论的过程非常有趣。
小朋友都有回家询问过爸爸妈妈,制作粽子时,糯米是熟的还是生的呢?
分享完毕,我们一起阅读购买的食材的表格,预算50元,看大家今天能买到什么呢。说完出门规则,大家排好队伍,出发去观音塘菜市场。
到了菜市场,首先去一个商店购买了糯米,把购买的数量单价和价格记录下来。
询问到哪里有粽叶,大家找到叶子很兴奋,没有观察叶子的还坏,也没有还价,立即购买。
在老师提醒下,稍微挑选了一下。
在卖肉的摊位前,大家犯难了,买多少肉呢?(在出发前,老师有告诉大家买多少斤肉)在一番讨论下,买了一斤肉。摊位叔叔主动降价一元卖给小朋友,告诉孩子什么样的肉包粽子好吃些。
最后,我们在超市买了花生米和蜜枣。
一路上,甜甜负责付钱,小米提东西,小石头记录。虽然有一些争执,会友好讨论达成一致。
回到教室,进行总结。每样东西分别花了多少钱?总共花费了多少?还剩下多少?计算出来的余钱和实际剩余是否一致呢?
一系列的数学计算问题,很好地锻炼了孩子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经过前两节课的讨论和食材采购,我们都已经准备好,今天就要包粽子了,我们也邀请了爸爸妈妈们过来一起提前过端午。非常感谢爸爸妈妈们忙里偷闲的参与。
糯米和粽叶要做什么处理呢?糯米里面放了碱水,粽叶洗干净之后用开水煮一下,使粽叶柔软更好包。
按照之前的计划,我们要包两种口味的粽子,咸粽子准备了肉和咸蛋*,甜粽子准备了花生米和蜜枣。
小米说她会包,非常棒~其他两位小朋友虽然不太会,但都有观察和询问老师怎么弄,包的粽子形状各异,爸爸妈妈们也现学现包,大家都乐在其中。
包好之后,感谢阿姨帮我煮了粽子,小朋友们今天把自己包的粽子带回家给家人分享~
节气山水课程故事
山水之间
/
撰文:洱海家山水学老师米饭
五月因为苍山封山的原因,和孩子们一直去到洱海廊道。六月中旬,苍山终于重新开放,孩子们也心心念念地想要回去看看,我们之前搭建的秘密基地是否还在。
来到苍山脚下,孩子们没有忘记向山神爷爷问好,祈求它让我们看到很多精彩,安全地活动。一个月没来,路上的景色发生了一些变化,植物更加的茂盛了,鸟的叫声也明显地增多了,让人感受到了夏天的繁盛。我们看到了很多熟悉的事物,之前我们用石头搭建的路标,生命力顽强的仙人掌,还有贴在树上的我们叫做芝麻开门的标志……在所有这些景象当中,有变化的,有不变的,这便是事物的真实面貌,而孩子们亲身感受着这一切。
孩子们在一处蚂蚁窝驻足,观察者蚂蚁外出觅食、搬运食物,我们谈论着蚂蚁的特点、习性、他们的社会结构和沟通方式。似乎这样还过瘾,孩子们拿出食物喂食蚂蚁,还为蚂蚁起了名字,为它们设计了对话,不知那些蚂蚁有没有感受到在它们的上方有一群人正在看着它们,蚂蚁过着自己的生活,却丰富了孩子们的梦。
终于来到了我们的秘密基地,原来铺在顶部的树枝早已干枯,孩子们重新进行了装饰,他们采摘新鲜的松针铺在地上,利用麻绳编织了捕虫网,他们共同劳作,分工明确。最有趣的是我们发现了一只伪装成枯树枝的竹节虫,孩子们都是第一次见,仔细地查看着它的身体构造,还引导着它爬到自己的身上,来了一次亲密接触。孩子们立马感谢起了山神爷爷,觉得这是它带给我们的奇遇。
下午,我们回到学校,换好衣服后来到学校旁的清碧溪,要干什么呢?打水仗。几个孩子结成了一个小队向我发起了攻击,尖叫声、欢笑声与潺潺的水声融为一体。溅起的水雾配合着阳光,隐约之间我们看到了彩虹的身影。我们在石头缝隙中发现了蝌蚪,于是抓蝌蚪就成为了我们玩耍的主题,孩子们不忘对蝌蚪的保护。在水里时间久了,我们就去到岸边的大石头上躺一躺,孩子们戏称这为“晒人”。
这一日的生活,有山有水,在山水之间,孩子们体味自然的味道,这些不仅有技能的锻炼,更为重要的是,孩子们用整个身心去感受自然,与自然建立起连接,将自己置身于更大的系统之中,同时这开心幸福的时光,也将成为他们长大成人后的精神宝藏。
节气艺术生活课程故事
孩子们的“龙宝宝”
/
撰文:洱海家艺术老师秋亮
提起端午节,最振奋人心的莫过于赛龙舟了。人们在击鼓声中划龙形的小船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赛龙舟是端午节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在了解了赛龙舟的历史和观看了赛龙舟的视频之后,孩子们也兴奋起来,这时候我们决定做一艘自己的龙舟!
首先是观察与设计,由于条件有限,我们没有办法实物观看龙舟,于是我们找了很多图片资料作为参考,了解了龙舟为什么叫龙舟,什么又是龙?在学习之后,孩子们在草图上自己设计了自己的龙舟。
接着就是挑选材料,我们把所有能想到的可以浮起来的物体都做了浮力测试,木头可以、石头不行、纸盘可以、陶瓷盘不行……从众多材料里,我们第一次选择了纸,不仅可以浮起来,还可以折叠成任意我们喜欢的形状,但是做好的小龙舟经不起几次下水就坏掉了。经过讨论,第二次我们选择了塑料瓶,不仅耐用,还易收集。装饰的部分,我们选用了不怕湿水的不织布。在此讨论—实验—失败—讨论的过程中,孩子们竟开始有了雄心,从一开始只想快点完成做个小龙舟,到主动提出要做一个大龙舟,要收集很多很多的塑料瓶。
由于中间隔了一个端午假期,健忘的小米和小甜甜已经把收集塑料瓶这个事情抛之脑后,最后只有小石头收集了许多塑料瓶成为了塑料瓶大户。由于小米和小甜甜缺乏材料,小石头材料过多无法一个人在短时间内完成。在一阵简短的讨论之后,我们意外的从个人行动变成团体合作,由塑料瓶大户小石头担任总工程师,小米和甜甜为操作员,共同完成此次龙舟项目。
课堂时间有限,孩子们便开始争分夺秒利用起课间课后的时间去做装饰部分材料的裁剪,每次遇到我都会兴奋地汇报项目进度,或者是告诉我一些遇到的问题他们是如何解决的。最后一节课上,当孩子们一起把龙舟组合装饰完成的时候,他们兴奋地把它称为“龙宝宝”。
孩子们找了一个课后时间,带着“龙宝宝”要下水啦,捧着“龙宝宝”的小石头却在河边摔了一跤,把“龙宝宝”摔成了两半,一旁的老师们都做好了他们会哭闹的心理准备,结果他们只是凑过来说:“没事的,我们还可以再把它连起来。”原来在制作的过程中,孩子们已经在无数次的争执、吵闹、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做错了重来、失败了重来里成长了……
孩子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孕育”了这个“龙宝宝”。这也是孩子们意外的第一次合作,是孩子们对做龙舟这个事情的热情,让我放掉了一些设计好的课堂内容,给了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他们也给我带来了很大很大的惊喜。
自然科学课程故事
夏至
/
撰文:洱海家自然科学老师Judy
“听,这是谁在歌唱呢?”
站在田野教室,耳边传来阵阵的蝉叫声,蝉始鸣,预示着夏已至,天气会越来越热,田野的动植物们如何应对这样的酷热天气呢?
万物生长离不开自然规律,本周最让人惊喜的是满池的荷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正在炫丽绽放着,孩子们已经忍不住开始期待采摘莲藕的日子,有跃跃欲试下泥地的欲望,其实我们并没有参与其中的劳作的,但每周看着田野的瓜果在不同的时期长大成熟,与它们建立的链接,让孩子们有一种是自己亲手的耕作的错觉。
上周捡到的鸭蛋,小石头在家制作了一个孵化器,本周依旧期待能够捡漏,我们观察讨论鸡鸭鹅三者不同的生长环境和特点,激发大家对于物种交配的思考,为什么鸭和鹅之间不能跨物种交配呢?
而我们的玉米长势惊人,已经长得比成人更高了,甚至已经开始结玉米果实啦,但前期营养不良的玉米依旧长得让人束手无策,好在还有丰富经验的农场管理人可以求助,拔草和施肥是我们下一步的重点。
国语文课程故事
/
撰文:洱海家国语文老师赵国润
六月,儿童节、端午节,孩子们在欢乐的夏天茁壮成长。
·儿童节的由来
儿童节,在欢乐玩耍的同时,国语文课和孩子们一起分享、讨论了儿童节的由来。当今时代,依然有在战争中经受苦的儿童,而我们现在之所以有安全幸福的生活,其实是无数人在默默奉献的成果。我们为何要学习?学有所成之后,又应该为这个世界创造些什么?孩子们在懵懂的讨论中种下感恩的种子,及对将来目标的想象。
·端午诗文及讨论
端午到来,我们分享了一首欢乐美好的诗词,并请孩子们配画。
浣溪沙-端午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在讲到屈原先生故事的同时,《千字文》正好学到“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岂敢毁伤”一段,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了当年屈原先生投江自尽的行为,是否可能有更佳的选择?我们在日常又应该如何更好的照顾自己,照顾他人?
·经典诵读
本月儒家经典,选取了《中庸》的第一段: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朗朗上口,温和儒雅的经典,慢慢陶养孩子们的性格和语感。
第二部分节气诗文,则是夏至时节的一首小诗:
咏廿四气诗夏至五月中
(唐)元稹
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
龙潜渌水坑,火助太阳宫。
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
蕤宾移去后,二气各西东。
第三部分启蒙经典,则是选择了《笠翁对韵》第一部分:一东,在大声诵读“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的时候,孩子们一边识字,一边体验中华文化音韵之美。
·经典研习
本月的《千字文》,学到“坐朝问道,垂拱平章。爱育黎首,臣服戎羌。遐迩一体,率宾归王。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岂敢毁伤。女慕贞洁,男效才良。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复,器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空谷传声,虚堂习听”。
一百二十个生字,孩子们学习了基本的文字由来,进行了基本的书写练习,并大概了解了相关的历史知识和为人处世的道理。
人文茶道课程故事
茶主人们期待着的夏日茶会
/
撰文:洱海家茶道老师刘奕伶
用整个学期来铺垫准备的夏日茶会在这个多雨的六月结束了,茶会开始前,他们兴高采烈的布置着自己的茶席,时不时发问:“我们可以泡几泡茶给他们喝?”“幼儿园的小朋友会回礼吗?”“他们会不会拿我茶席上的花?”。他们可能还不知道,幼儿园天空家的孩子们是比他们更早接触茶道的呀。等到爸爸妈妈们也都坐入茶席的时候,他们看着小茶主人安静淡然的样子,自然也就知道应该如何去做了。因为考虑到有小小朋友参加,我们还是选择了红茶,但只用了比较少量的茶叶。
让我很感动的是,第一次在大家面前泡茶,他们都没有怯场,反而更加的不慌不忙了。偶尔做错一步时也并没有慌张,而是淡定自若的进行下去,让茶客人都察觉不到。这也使我意识到,他们真的很重视这次茶会,他们真的很开心能为自己的爸爸妈妈们奉上一杯自己泡的茶。穿着我们一起在周城蓝染的茶服,桌上铺的是在周城蓝染的地方,还有在三月街陶工作室捏出的茶杯和花器,以及上课时一起用红茶染的茶巾。种种这些,最终由他们的手呈现出来。
儿童哲学课程故事
/
撰文:洱海家儿童哲学老师范宇
六月的一堂儿童哲学课上,我准备了一个故事《自相矛盾》,故事大概内容是,从前,楚国有个卖兵器的人,拿着矛和盾去集市叫卖。他说自己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无论什么锋利的矛都刺不穿。他又说自己的矛是世界上最锐利的矛,无论什么坚固的盾都不能不被它刺破。这时,有人问他:“如果用你最锐利的矛,去刺你最坚固的盾,会怎么样?”这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大家也哄笑起来。
故事结束,孩子们也发现了不合理之处。孩子们发出了第一个疑问,矛盾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回顾故事,卖兵器的人说矛是最锐利的,盾是最坚固的,这两者不能同时存在,总会有一个是错误的,同时孩子们也知晓了这个词的来源。
接下来,由故事中的矛盾,我们引申到日常生活中,那矛盾有什么坏处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了起来,有的说“让人争吵,有可能还会打架”,有的说“会让人不开心,不舒服”,还有的说“会影响人之间的关系”……
那矛盾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听到这个提问,我能看到孩子们觉得有点惊讶,好像我们通常思考的都是矛盾带来的坏处,孩子们陷入了短暂的沉默,思考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孩子们说“矛盾可以让人增进理解,我就知道对方是怎么想的了。”“原来人们的想法是不一样的。”……虽然孩子们想不出来更多的答案来,但这让他们意识到看似坏的事情,也可以尝试着去思考好的一面。
你们遇到了矛盾会怎么办呢?孩子们回想了自己过往的经历,争吵、哭泣、打架,但通过今天的讨论他们也有了新的发现,有了新的处理的方式,事情除了对与错,还有更加超越的处理方式,只满足于一方的方法是不会长久的。
我想,他们以后遇到矛盾,一定还会发生争执,但我相信,在他们争执的同时,头脑中还会为理性留下一丝空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