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11日,这是一个应该被记录的日子,在大理大学艺术学院*员活动室(研究生教室在装修中),在*旗下,大理大学文学院张锡梅副教授担任主讲教师,开始了《白族语言》第一课的教学。该课程学习对象为艺术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音乐理论方向的本科生,以及旁听者。作为受白州人民滋养大学,自建校以来第一次开设白族语言课程,有点晚,但不算晚!
一、该课开设因由:
1.现代语言学科的影响力
以索绪尔“语言学”为发端的现代语言学,引领并开启了现代社会科学各领域的多元化研究,成为社科研究基础理论与方法论之一,也是当代众多交叉学科方法论来源的母体学科,艺术科学也不例外,譬如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
2.大学的责任
在很长一段时期、在各种现实情况下,大学思考的是如何利用“山、水、民族文化资源”来进行特色化学科建设。如今,白族文化的基石——白语,在面临消亡危机的当下,像洱海保护行动一样保护白族文化生态是大理大学的责任!
3.艺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需要
艺术跟语言的关系既古老又复杂,民族艺术特别是民族音乐可谓“与语言共生而生”。这门课程的开设是做为“语言与音乐”这个基础课程体系建设的开端,随后将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讨论在民族地区、地方性大学的艺术学科中建设合理、科学的“母语”语言课程体系,从而培养更多掌握民族语言、扎根民族地区的艺术人才。
二、意义
1.借用中央音乐学院钱茸老师的话“为辅助‘非遗’项目的承接,为传递与拓展前辈”腔词关系“研究的传统;为培育中国元素的音乐作品、世界地域性多元母语音乐作品的创作、表演和研究人才,也为建立多元化声乐体系,音乐院校需要引进语言学课程,以使音乐院校的学生除音符外,还能掌握其他非音符类记音及解析音乐的工具”。
2.为了50年后白族还是白族,为50年后白族文化和白族文化研究仍然传承有序,为了具有白族属性的苍山歌声永不落......
(该照片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