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大理再上央媒光明日报整版聚焦洱海生
TUhjnbcbe - 2021/3/15 13:31:00

小孩子在水边嬉戏

年轻人在自行车道骑行

新婚夫妇在草坪拍婚纱照

老年人坐在长椅上享受阳光

……

沿着脚下的洱海生态廊道缓步前行

左边是白墙灰瓦的白族传统民居

右边是清波荡漾的洱海

在大理市洱海之滨

从下关镇阳南溪至大理镇才村

洱海生态廊道12公里体验性试开放段

于年年初免费向广大市民开放

▲洱海生态廊道*兴能摄

12月26日

《光明日报》

以洱海生态廊道为切入点

整版聚焦

洱海生态环境建设

一起来看

??

作为大理人民的“母亲湖”,风光绮丽的洱海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游客慕名前来。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城镇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业无序发展,加之农业面源污染,洱海一度出现“人进湖退”的现象,水质面临严峻挑战。“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对洱海的保护治理作出重要指示。随即,大理开启洱海“抢救模式”,打响“八大攻坚战”,而环洱海闭合生态廊道建设就是其中一项重大工程。

▲洱海风貌任维东摄/光明图片

湖进人退,让洱海“透透气”

年,大理成立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三线”划定指挥部,在明确蓝线(洱海湖区界线)、绿线(洱海湖滨带保护界线)和红线(洱海水生态保护区核心区界线)后,又在“三线”范围内实施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以下简称“洱海生态廊道”)。

▲延伸至湖边的木质栈道可以让游人近距离接触洱海。张蕾摄/光明图片

“洱海生态廊道建设主要包括五大工程:多公顷的生态修复和湿地建设,公里的环湖生态廊道和若干环境监测站点,涉及23个村户居民的生态搬迁、30公里污水管网的完善和5个带有湿地修复功能的科研实验基地。”在下关镇洱滨村,记者与洱海生态廊道工程指挥部行*部副部长李学鑫沿着亲水平台栈道边走边聊。

▲游客在洱海边休息秦蒙琳摄

脚下这一段原来都是老百姓的民房,按规定,距离湖边15米作为绿线范围都要拆掉,以便把湿地恢复起来。“生态廊道刚开始建设时压力很大:一是大家认识不统一,有人质疑花这么多钱值不值;二是担心涉及户的生态搬迁完不成。不过,如今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李学鑫坦言。

群众为什么支持?银桥镇阳波村的李千月家为此拆了多平方米房子,他道出了实情:“干部们不分白天晚上苦口婆心地做工作,*府的*策补偿也到位。”

为了让户居民能够安心搬迁到山脚下的“”特色小镇,当地*府除了建房、装修外,还补偿了土地。“回迁安置房的价格在每平方米1元到元之间,而一墙之隔的商业房价格大概为2万/平方米。老百姓获得的最大红利远不止这些——原来湖边的住房属于村里的宅基地,现在补偿的土地则是国有土地,可以上市交易。”李学鑫说。

▲游客漫步生态廊道图源:无违旅行

在生态廊道村庄段,湖进人退,拆房子给洱海腾地方;在生态廊道郊野段,则尽量避免人类活动干扰,维持自然原貌,让洱海“放心地”休养生息。“以前房子盖到水边,没有物理隔离,村庄对洱海造成污染不可避免。如今,这条廊道就是一条人与湖的界线,可以让洱海‘透透气’。”在大理市自然资源局局长*建红看来,洱海生态廊道将沿岸各村连接在一起,使各具特色的白族传统村落成为“围绕洱海的一串珍珠”。

在家门口看美景,太幸福了

从人进湖退到湖进人退,历经长期治理探索,洱海的天平倾向了保护。

“一步一步勘察、一米一米推进,现在终于接近完工了。”李学鑫告诉记者,洱海生态廊道建设以生态保护为首要原则,兼顾当地村民的生活和环境感受——也就是说,“在保护洱海的同时,还给大家留下了亲近洱海、感受大自然的空间”。

▲自然生长在洱海边的红色水杉树张蕾摄/光明图片

“这片红色的水杉树已经在洱海周边生长了十几年甚至二十年。规划项目时,并没有对这些树木进行处理,而是尽可能保持自然野趣的状态,把人类活动的影响减少到最低。”听李学鑫讲,实施湿地修复和休湖禁渔、增殖放流后,湖滨带的水草长得越来越茂密,工程指挥部为此专门面向当地村民设置了“水草理发师”这一工作岗位。此外,骨顶鸡、大*鸭、海鸥等前来越冬的水鸟,无论数量和品种也都比原来有了明显增加。

湖畔草木葱茏,绿树红花相映成趣;湖面鸥鸟翩跹,水禽畅游,久违的海菜花成片地生长;沿途不时可见兴味盎然的游人,还有盛装拍摄婚纱照的对对新人……在大理市下关镇洱滨村示范段,生态廊道的建设成效已然显现。“感觉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守在自己家门口就可以看见这样的美景,真是太幸福了!”家住湾桥镇古生村的何利成感慨。

▲游客沿着生态廊道骑行图源:大理融媒

经过近年来的保护和治理,年、年,洱海全湖水质连续两年达到7个月Ⅱ类、5个月Ⅲ类,未发生规模化蓝藻水华,主要水质指标变化趋势总体向好。“年前后,水质最糟糕的那几年,由于蓝藻暴发,在湖里洗个手都不行。年至今,仅局部零星出现过蓝藻,水渐渐变清了。你看,远处隐约可见的小白点就是被称为水质监测风向标的海菜花,这种水生植物只有在水质好的地方才能生长。”从小在洱海边长大的李学鑫对“母亲湖”怀有特别的情感,“生态廊道将创造一个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的生活和生态空间,好让人们共享洱海保护治理的成果”。

守住了洱海,才能谈发展

生态廊道建设不但推动了洱海的生态治理,也倒逼当地发展模式的转变。

古生村是洱海之滨一个典型的白族自然村落,隶属于大理市湾桥镇中庄村委会,总人口户、人,以水稻、玉米、烤烟等种植业为主,人均年收入元。该村民风淳朴,民居独特,溪水环绕,绿树成荫,古桥、古庙、古树、古戏台保存完好,一派千年古村风貌。

▲古生村庄俊华摄

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的古生村“立此存照”并赞美:“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古生村人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以“守住青山绿水,留住最美乡愁”为目标,努力把古生村建设成为洱海之滨让人“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庄俊华摄

如今,近6年时间过去了,从眼前的洱海到周边的环境,从村民的日常生活到生产劳动,从产业布局到经济发展,古生村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何利成从小在洱海边长大,他的创业与生活经历可谓与洱海的命运休戚相关。起初,何利成以打鱼为生。年洱海大面积暴发蓝藻,当地渔*部门取缔了机动渔船,何利成改行投资鱼塘。年,蓝藻再次暴发,按照退田、退塘、退房的要求,何利成再次改行,开起了客栈。这两年,响应保护洱海生态环境的号召,他又拆掉被划入“红线”范围内的部分客房。

“洱海是我的家,守住了洱海,才能谈发展。”如今,何利成和村民们拆房子腾出来的地方正在全力建设生态廊道的一个“器官”——由大青树、芦苇、菖蒲组成的“雨水花园”,它会像大海绵一样吸收从村庄流出来的雨水。“生态廊道隔离了污染,可以让我们与母亲湖更加亲近。”何利成说。

▲俯瞰洱海图源:正和生态

在湖边,记者遇到了正在清理近岸死亡水草的古生村村民严炳其。54岁的严炳其是一名生态廊道管护员,年上岗以来,每天负责打扫湖边的环境卫生,月收入元。虽然刮风下雨都要在岗,但他打心底里喜欢这份工作,因为“既可以改善生活环境,又能为子孙后代保护好洱海”。

“环境整洁”是总书记对古生村的夸赞,也是古生村的骄傲和自豪。“总书记来到古生村以后,对生态环境和古村保护提出了要求。在州市各级*委*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加上村民们的集体荣誉感和环保意识大大提升,我们的村容村貌改观明显。”大理市湾桥镇中庄村委会组织书记何志强告诉记者,接下来,他们将通过控氮减磷、施用有机肥发展生态农业,并把土地流转承包给生态公司进行规模化种植。在他眼中,乡村振兴,除了人居环境要好,产业也要发展,“要让老百姓增收不再困难”。

环保笔谈

建设湖泊友好型社会才是保护洱海的长久之计

作为云贵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洱海在过去几十年中饱经磨难,同人类的关系一直处于一个张力的状态中——人类在关爱它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伤害。今天,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把对它的关爱不断转化成实际行动,让洱海的美丽世世代代延续下去。

近年来,我们在洱海保护上采取了很多工程性措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成效,但是还没有达到我们心目中的最理想效果。事实证明,保护洱海,光有工程性措施远远不够,治理洱海的根本之道在工程之外——在于我们秉持一种什么样的理念,在于人们应该如何和它相处,在于周边社会是否是一个有利于洱海生命健康延续的社会。笔者以为,建设湖泊友好型社会才是洱海生态环境保护的长久之计。

湖泊友好型社会是目前尚未被提及的湖泊保护全新理念,在此把它首先用在洱海保护的探索上。湖泊友好型社会可以理解为是对环境友好型社会在特定领域的表现,系针对湖泊特性提出。湖泊的特性是积水、生态功能脆弱、自我进化能力差,然而其水体稳定的特征也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尤为重要。在远古时期,相对于大江大河来说,人类在湖泊周边更容易生存。例如,在洱海地区,科学考古发现大约在年以前就有人类生存。因此,湖泊友好型社会可以理解为一个拥有尊崇湖泊的自然生命特征、主动构建关爱湖泊生命的理念和社会行为,拥有湖泊保护制度、可持续利用湖泊资源的社会生产方式,拥有与湖泊自然状态相和谐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社会。

建设湖泊友好型社会,首先要有科学的、具有时代先进性的好理念。保护湖泊,就要人退湖进,让它处于自然状态,这是最根本的法则。考虑到民生问题,也许我们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但至少也要尽量减少人类的生产、生活对湖泊的干扰,让它按照自身的规律休养生息。目前,国际上关于自然环境保护的一种先进而补实的理念,就是让自然回归自然,即“基于自然的解决之道”。在人类习惯了向自然不断索取的当下,要落实这个简单的道理并非易事。过去几十年中,为了扩张地盘、发展经济,我们不断向洱海索取,包括在洱海周边上马各种开发建设项目,过度利用洱海水资源等。不论是空间资源还是物质资源的索取,都对洱海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直接破坏或潜在危害。为此,近年来,我们在洱海治理中尽量还湖泊以自然,这就是一种自然的解决之道。如果不能做到人退湖进,而是人进湖退,向洱海索取更多,那么保护洱海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建设湖泊友好型社会,还要构建对湖泊友好的社会行为模式,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等。以洱海为例,这就要求我们不侵占其自然边界,不破坏其自然状态,不过度消耗其资源,维护好洱海及周边整个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完整性与原真性;践行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减少陆源污染物排放,避免人为活动对水质与水生态造成负面影响;鼓励公众自觉参与关爱和保护洱海的行动中,并不断提升参与能力。洱海拥有众多入湖河流和泉水,周边居民世代逐水而居,因此,对洱海及其支流的保护真正考量着流域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环境友好行为——当然,除了培养自觉意识外,这种行为模式还要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通过加强社会制度建设约束人们的行为。

特别强调的是,建设湖泊友好型社会应该利用好本土的文化传统。自古以来,洱海周边的各民族人民都有保护洱海的意识和实践,例如对湖泊的崇拜和敬畏,并为此举办节庆、祭祀、人生礼俗等活动,所有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对洱海的态度与行为。洱海周边拥有丰富的水文化,人们在利用水资源的漫长岁月里逐渐形成鲜明的传统习俗,包括农耕中如何有效分配使用水资源,村寨内人水相得益彰的设施建设和使用方法,水井和水池、水渠、水景观系统的建设等;同时,在社会生活中也存在很多关于水的民俗活动。这些丰富的水文化有利于维持、促进人们对洱海的敬畏、热爱和保护,无疑是构建湖泊友好型社会的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应该积极挖掘、传承和发扬。

构建一个有利于湖泊生命延续的社会环境,同利用工程技术手段修复湖泊的生态环境相得益彰,都是洱海保护必不可少的路径与手段。不同的是,工程技术手段对于湖泊的干预只能起到一时一地的局部作用,而营造一个有利于湖泊健康、对湖泊友好的社会环境,则是发乎内心、可持续的长久之计。

(作者:郑晓云,系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

留住乡愁

三月街

拥有苍山洱海的大理,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的目光。但是,如果没有赶过那里的三月街,就不能算是了解大理,因为它太与众不同了。

“一街赶千年,千年赶一街。”这是流传在大理洱海地区的一句民间谚语,说的正是三月街。何谓三月街?其实就是从南诏大理国时期延续下来的当地最大的一个乡村贸易集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起,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为期5至7天。毫不夸张地说,三月街在大理乃至整个云南省众多乡街中,是最大、最古老的“街子”。

小时候在山东老家,随大人去赶集,就是在乡村集市上买卖货物,至今仍对那种拥挤热闹的场面难以忘怀。而在云南、在大理,说“赶集”本地人听不懂,因为他们一律统称为“赶街”。这也体现了南北文化的差异。

▲三月街上的白族对歌台任维东摄/光明图片

去大理赶过多次三月街,规模较大的一次在年。那是阳历4月11日上午8时许,苍山脚下的一座赛马场看台上早早便坐满了八方来宾。场内跑道上,不时有从省内外各地赶来的赛马队在做开幕式表演前的练习。

蓝天丽日,苍山高耸,洱海波澜不惊。上午9时整,一年一度的三月街正式开街。伴着20多把冲天过山号“呜呜”响,成百上千名身着白族传统服装的“阿鹏哥”与“金花妹”开始了歌舞狂欢表演。整个开幕式演出分为《盛世迎春》《傈僳欢歌》《动感风采》《花山歌海》《彝山神韵》《家在大理》六个篇章,来自大理州12个县市的多名各族演职人员参加表演,为八方宾客展示最有大理特色的乡音和乡情,也描绘出大理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的一幅幅美好画卷。

“走,带你赶街去!”看完开幕式演出,一位相熟的白族朋友便拉着我,融入人流开始“赶街”。

由大理古城西门进入,沿着通往三月街主场长达一公里的大路逛过去,两旁商家云集,琳琅满目。从剑川木雕、大理石制品、下关沱茶、大理梅子,到白族的三道茶、砂锅鱼头、乳扇、酸木瓜炒鸡、喜洲粑粑等,吃穿玩用,可谓应有尽有。

边走边逛,在古老的大青树下对歌台,一对身着白族服装的青年男女正在用白族话表演对歌。虽然听不懂歌词,但从演员的表情和旋律里,却能感觉到他们唱的一定是当地最有代表性的情歌。

从江苏江阴旅游到云南大理的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亲自体验了一回赶三月街,并将所见所闻在《滇游日记八》中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十五日是日为街子之始。盖榆城有观音街子之聚,设于西演武场中,其来甚久。自此日始,抵十九日而散,十三省物无不至,滇中诸彝物亦无不至”。这里说的观音街子,即现在通称的三月街。

传统三月街,其物资交易以骡马、山货、药材、茶叶为大宗。白族人民以及附近的汉、彝、纳西、藏、傈僳、回等各族群众纷纷身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赶着牲畜,人背马驮、手提肩挑着山货药材和农副产品,聚集在苍山脚下交易。按照传统习惯,赶街的人白天进行贸易,晚上就在宿营地唱歌跳舞,这热闹的场面通常要持续几个昼夜。

望着街市上密密麻麻的人群,已经逛得脚疼的我,深感以前在北方赶过的乡村集市,无论从参与人群、经营面积到活动内容、总成交额等,都难以望三月街的项背。清朝末年编撰的《大理县志稿》如此记载:“盛时百货生意颇大,四方商贾如蜀、赣、粵、浙、桂、秦、黔、藏、缅等地,及本省各州县之云集者殆10万计,马骡、药材、茶市、丝棉、毛料、木植、磁、铜、锡器诸大宗生理交易之,至少者值亦数万。”

年,为了更好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经大理白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通过,三月街被确立为大理州的民族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一日举办。活动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每年赶街的人数以百万计,全国各地甚至是海外都有人前来参加。年6月7日,大理三月街被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三月街不仅可以让人感受到在大城市里难觅的乡音乡貌,领略到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抚慰游子埋在心底的思乡之情,还变身为让大理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大理的一座生动的民间桥梁和纽带。

(作者:任维东,系光明日报高级记者、云南记者站站长)

购房--

来源:大理发布、光明日报

排版/值班:段添思

更多精彩回顾:

二手房还是比新房贵!在大理买房,你需要注意这些…

海西片区又一高品质项目——大理公馆·古城颐和小院华耀开盘!

点赞!大理宾川县入选国家第三批双创示范基地

租房新规明年或将实施,大理的房东、租客们需要注意这些!

下周二,鹤庆到丽江可以走高速啦!鹤关高速收费标准公布

快速发展这几年,大理真的很难再有精品楼盘了吗?

官宣!云南城镇人口人均住房面积40㎡!你达到了吗?

第一届中国(大理)房地产风云榜评选活动圆满落幕,盛典现场大奖耀世!

重磅!大临铁路本月30号正式通车,初期每天6班

大理州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老旧小区改造、房地产业发展…你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理再上央媒光明日报整版聚焦洱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