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理的过程中,就发现了存在很多“同名”的行*区划,当时就想写相关的文章,但迟迟没有动手(没错,拖延癌)。眼看年就要结束,到年初,“年行*区划调整的数据更新与分享”也要开始着手准备了,再不写就没机会了。
文章预计将分为两篇,第一篇写“市县同名”,第二篇写“巧合同名”。这边的“市县同名”也不止是市与县,还包括区与市,市与省,等等,懒得分类了,都算里面了。初步统计存在这样情况的行*单位为84个。
图|存在“市县同名”情况的地级行*单位分布,作者自绘
在开始之前,我们可以简单的认识下什么是“市县同名”。
简单举个例子,比如说河南省的安阳市,本身作为地级市,同时下辖安阳县,一般来说,都叫做“安阳”,这种现象被称为“市县同名”。根据《地名管理条例》第四条第(三)款要求“全国范围内的县、市以上名称,一个县、市内的乡、镇名称,一个城镇内的街道名称,一个乡内的村庄名称,不应重名,并避免同音。”然而在实际中,市县同名的情况仍然存在,且数量不少。或许,我们也可以简单的认识下“市县同名”的产生历史。
废府存县。
北洋*府“废府存县”*策可能是“市县同名”问题的根源。辛亥革命后,北洋*府于民国二年(年)公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官厅组织令》《划一现行各道地方行*官厅组织令》《划一现行各县行*官厅组织令》,基本确立了省、道、县三级行*区制度:将道从清代监察职能为主的机构转为完全的行*机构(清代的道是副省级的监察区),成为介于省、县之间的二级*区;废除了清代无直辖地的府、散州;将清代有直辖地的府、直隶州、直隶厅和州、厅全部改编为县。此次废府存县,不仅导致大量历史上著名的地名的消失,比如松江府、青州府、江宁府等,也导致很多附郭县的地名”无处安放“。
切块设市。
“切块设市”直接导致县市同名。我国古代一直是地域型*区,是国家对国土划分而来的行*分治区,不分城乡。古代虽然出现过大城市,但从未出现过城市型*区。城市型*区是将城市从地域型*区序列中独立出来,在城市设立单独的*区,俗称“切块设市”。“切块设市”是清末以来,受西方市制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最初的城市型*区管辖地域都非常小,基本集中于城区及近郊。这是因为最初的市,只是纯城市型*区的*区通名;而当代的市只是城乡混合的、甚至是以农村为主的*区通名。
年,江苏省将县治所在地的城镇,以及人口5万以上的镇,均称为市。这是中国城市型*区的萌芽。年,北洋*府正式设立京都(今北京)特别市和青岛特别市。它们是我国最早的城市型*区。
国民*府成立后,我国逐渐从“城乡合治”走向“城乡分治”,在这一时期设立了不少的市。
年6月,国民*中央*治会议第次会议通过《特别市组织法》与《市组织法》,正式将市分成特别市和省辖市两等。省辖市需要满足人口满20万以上,根据《市组织法》规定隶于省*府,不列入县域范围。至年,苏州、杭州、宁波、安庆、南昌、武昌、开封、济南等城市先后成为省辖市。这些省辖市往往采取“切块设市”的方法设立。“切块设市”即是将历史上的府城(州城),最多加上近郊,划出来设市。这些市的市名,相当部分是沿用了原来的府名,如吴县县城被设立为苏州市,杭县县城被设立为杭州市,鄞县县城被设立为宁波市。但也有部分特别市或省辖市采用了原来驻地所在县的县名。由于原来驻地所在的县仍旧存在,这就造成了市县同名,如上海市之于上海县,南昌市之于南昌县。
新中国成立后,仍然采用了城乡分治的原则,即切块设立省辖市。年,上饶县城就被析置成县级上饶市,形成上饶县、上饶市并存的局面,两者同属于上饶专区(年7月29日,江西省人民*府发文,同意撤销上饶县,设立上饶市广信区。)
在城乡分治的思想指导下,我国历史上还出现过县区同名,并分属于不同地级*区,甚至不同省级*区的现象。上海特别市成立后,不属于江苏省;而母县上海县却仍属于江苏省。年,河北省县级宣化市分设县级宣化市、宣化县,同属张家口地区。年宣化市更名为张家口市宣化区,改属张家口市。
注:以上”市县同名“的文字内容,大段摘抄于澎湃新闻的文章《我国县市同名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文章内容更为详实,并且还包括近几十年来消除“市县同名”现象的种种努力,建议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