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江苏省(苏)
清康熙6年(年)设江苏省,取两江总督驻所江宁(今南京市)和巡抚驻所苏州(今苏州市)两府首字组成江苏省。
取全称中的“苏”字作为简称。
南京:明洪武元年()秋八月,正式下诏,以应天府为南京,大梁(开封)为北京,实行南北两京制。洪武十一年(),朱元璋以南京为京师,正式定都南京。
20、安徽省(皖)
年,取当时的*治中心安庆(今安庆市)和经济都会徽州(今歙县)二府首字组成安徽省。
安庆府是春秋时皖国故地,别称为皖,故安徽简称“皖”。一说认为因境内最早的名山天桂山古称皖公山,故简称“皖”。
合肥:是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合肥地名,文字记载始见于司马迁著《史记》,至今已逾二千二百年。地名的来历,缘由淝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施合于肥,故曰合肥”。
南淝水与北淝水交汇的地方!汇合点在逍遥津
21、浙江省(浙)
浙江即江流盘回曲折之意。战国时浙江指今天的富春江、钱塘江和新安江。东汉将浙江分为浙东、浙西两个地区。唐以后这两个地区转化为*区名称。明初设浙江省。
取全称中的“浙”字作为简称。一说认为因富春江、钱塘江和新安江古称浙江,故简称“浙”。
杭州:隋朝开皇九年(年)废钱唐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
杭州曾是五代吴越国和南宋王朝两代建都地,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杭州古称钱唐。隋朝开皇九年(年)废钱唐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南宋建炎三年(年),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绍兴八年(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历时余年。民国元年(年)以原钱塘、仁和县地并置杭县。民国十六年(年),析出杭县城区设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
22、湖南省(湘)
唐代在洞庭湖以南,包括湘姿二水流域设湖南节度使,始出现湖南一名。宋置荆湖南路,简称湖南路。元明两代设湖南道。清代设置湖南省。
因湘江纵贯全省,故简称“湘”。
长沙:《逸周书?王会》记载,周初营建雒邑告成,各方诸侯来贺,贡物中有“长沙鳖”一种,这是“长沙”一名见于史籍的最早记载。战国时,秦国灭掉楚国,在原楚江南之地设立“长沙郡”。
第一、得名于长沙星。古代天文学家观测天象时选择一批星象作为定位观测的标志,创二十八宿之说。认为上有星象,下有相应的“星野”,二十八宿中轸宿有一附星名为“长沙”,古人按星象分野的理论,将长沙之地以应长沙星,认为长沙地名源于星名,故长沙又有“星沙”之称。
第二、得名于万里沙祠。万里沙祠一说最早见于晋阚马因所著《十三州志》:汉“有万里沙祠,而西自湘州,至东莱万里,故曰长沙。”于是以后的各代地方志,多引此说作长沙得名之源,并加以阐发考释,认为长沙在古代有祭礼沙土之神的活动。据《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汉武帝在元封二年(前年)春,曾到山东东莱祈祷“万里沙”(东莱曲城有“沙径三百余里”的沙原),东汉应劭注曰:万里沙,神祠也。长沙至东莱相距万里之遥,人们将此事和此两地联系,于是有“长沙者,所谓万里长沙也”之说。
第三,得名于“沙土之地”。长沙的地质结构为以石英砂岩、砂砾岩、粉砂岩及页岩等为基础,经过长年的外力作用,地层崩塌的岩石,经风化和水流的冲刷,使大量的砂、石都聚积于地表,特别是现长沙市区所在的湘江河谷地带,分布着大片的沙滩,沙洲等,每当枯水时节,这些洲、滩露出,向人们展现出成片的砂土,尤其是沙粒长大,“白沙如霜雪”。在古代,自然环境未经污染破坏,这种景象很是引人注目,故古籍中多有称长沙为沙乡或沙土之地。第四,得名于长形的沙洲。长沙湘江中的水陆洲,长约米,宽约米,是一较有特色的地理景观。
第五,得名于“蛮越”语“祭礼女神的地方”。在楚国“南平蛮越”之前,长沙居民属“蛮越”族。在蛮越语中,“长”是“祭坛”的意思,“沙”是“女神”的意思,而不是“沙土之神”。“长沙”在蛮越中的含义就是“祭祀女神的地方”。至今,壮、侗诸民族聚居区还有女神崇拜的风俗,他们的成语中有“未立村塞,先立长沙”之语。
23、湖北省(鄂)
宋代自洞庭湖以北至荆山,西包沅澧二水流域设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湖北一名产生。元明两代设湖北道。清代设置湖北省。
清代湖北的行*中心宜昌,为隋以后鄂州的治所,故湖北简称“鄂”。
武汉:年,夏口从汉阳县治下划出,成立夏口厅。而夏口开始有县的建制,是在民国元年(年)。然市民习惯称夏口为汉口,故武汉之名顺理成章成为三镇的统称,因武昌、汉阳、汉口皆有一字在其中。
24、四川省(川或蜀)
辖区秦时设蜀郡。汉设益州部。唐设剑南道,又分剑南东川、剑南西川两节度使。宋设西川路和峡路,后将西川、峡二路分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四川一名由此产生。元时合并四路,设为四川行省。自此,四川省治沿用至今。
取全称中的“川”字作为简称。
又因辖区西部古为蜀国地,故又简称“蜀”。
成都:据《太平环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
25、贵州省(贵或黔)
宋代以前设矩州,因当地语音“贵”“矩”难分,故也写做贵州,元初正式命名为贵州。明设贵州布*使司。清设贵州省。
取全称中的“贵”字作为简称。一说认为因境内有贵山,故简称“贵”。
辖区东北部秦时属黔中郡,唐属黔中道,故又简称“黔”。一说认为境内有黔灵山、黔灵河,故简称“黔”。
贵阳:贵阳名字的来历:三种说法,一是,贵阳的太阳升起来的晚或者出现的天数少所以就说太阳很贵,所以叫贵阳;二是。古代男人称阳,女人称阴。据说贵阳的男人很少,所以就叫贵阳;最后一种说的是贵阳附近有个山叫贵山,中国古代以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贵阳”因城区位于境内贵山之南而得名。明朝,贵州改为省级建制,贵州的省府定于贵州城;年,因其在贵山之阳,故改名为贵阳府
经考证贵阳得名于贵山之南面,而贵山在今天往新天寨走的公路旁茶店附近,该山前面有一座山形象轿子,古人认为出门就有轿子抬的人是贵人,故给该山取名贵山,贵阳也因此得名。
26、云南省(云或滇)
因在云岭以南,故名云南。西汉时设云南县。三国蜀汉时设云南郡。元设云南行省。明设云南布*使司。清设云南省。
取全称中的“云”字作为简称。
又因行*中心昆明一带,属战国时滇国地,故又简称“滇”。一说因境内有滇池,故简称“滇”。
昆明:昆明”一词作为地名,在唐代以前很难稽考。关于“昆明”一词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大多数学者认为,“昆明”最初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昆明”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写作“昆”、“昆弥”或“昆淋”。早期并非城市名称,而是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即今日的云南西部、四川西南部的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
“昆明”作为地名出现,则是在唐代。“武德二年,于镇置昆明县,盖南接昆明之地,因此为名。”按此处置昆明县,非今之昆明,乃四川定笮镇(今盐源县境)。唐代为什么把定笮镇命名为“昆明”,记载当中已写得很清楚,系它接近昆明之故。此处昆明仍指昆明族而言,盖汉唐以前,昆明族大部定居云南西部地区。直到南诏、大理国时期,乌蛮、白蛮兴起,昆明族居住的地方,为乌蛮、白蛮据有,昆明族才东迁滇中,聚居于滇池周围。宋宝祐二年(年),元灭大理,在鄯阐设“昆明千户所”,“昆明”始作为地名出现,延续至今。
“昆明”一词的含义,晋常琚解释说:“夷人大种日昆,小种日叟。”这句话可解释为人口众多的昆明族。
至于有的地方志记载:“昆明北之梁王山名昆仑……昆明之名取义于云南洪水退除,昆仑山南方有离(黎)明景象,当属非虚……昆明名取义不外标识云南之文明景象……谓日月相推而明生可以烛照一切,盖云南僻处边徼,开辟较后,以昆明名省会,谓自后当可比同腹省,或其光明更著,可以照耀各先进省也。更就字形言,昆为日比二字并合而成,即日日相比之意,言其文明将日比一日进步也;明为日月二字并合而成,即日月合璧之意,言其前途之发达将如日月之升恒也,昆明之取义如是……”此一家之说,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