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天龙八部》中,王夫人李青萝因为思念大理镇南王段正淳,即使远在姑苏,仍在庭院里遍植记忆中的茶花,却被从大理来的段誉一眼看出茶花种得不得其法,还讲了一串“品花之道”。大理地区得天独厚,不仅有奇花异草争妍斗艳,“风花雪月”四样都令人神往。这一期就请跟随小美来了解一下大理的物华天宝。
白族聚居的大理地区,一直是藏彝民族走廊的要津,是汉文化、藏文化、印度文化、海洋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闻名遐迩的苍山、洱海一带,是白族聚居的最核心地区。延绵50千米的苍山与长约42千米的洱海,相依相伴,相对高差余米。苍山如屏,洱海如镜,深沉辽远,雄伟广阔,这是一个山海相映的景观整体。山、原野、海、天形成有机的景观序列,互相辉映产生丰富的景观效果。巍峨的苍山,秀美的洱海,巨大的高差和特殊的高山植被景观,一起构成高原气势恢宏的自然山水画卷,为地球上同纬度所罕见。
苍山石门关图/杨士斌
生活在这里的白族倡导物我合一,赋予山水石树、鸟兽鱼虫以生命的灵气、人类的情感。“苍山十九峰,峰峰积雪;大理三千户,户户养花”。家家流水,户户养花是大理的又一道亮丽的景观。大理地处三江汇流区,地形地貌千姿百态,拥有多达上万种植物,仅苍山就分布着多种,其中以茶花、杜鹃花、兰花、马缨花、红豆杉最负盛名。苍山十九峰东临洱海,横列如屏。峰顶终年积雪,通过十八溪永不枯竭地注入洱海,不仅灌溉着大理坝子的万顷良田,也滋养着家家户户争奇斗艳的各种花草树木。白族人爱花成癖,连名字也和花连在一起,诸如“金花”“银花”“菊花”“兰花”“杏花”“福花”等,简直是花团锦簇。
大理茶花极品
——恨天高
大理第一名花
——龙女花
图/杨士斌
“风花雪月”原是曲牌名称,但把它用在大理的生态环境上,是再合适不过了。风即下关风,花即上关花,雪即苍山雪,月即洱海月。当地民谣这样唱道:
“身披下关风,脚踏苍山雪。
早看上关花,晚观洱海月。”
下关风猛如虎,从苍山与哀牢山之间呼啸而来,到了下关天生桥峡谷口,风势便由下往上蹿,出现了一些奇异的自然景象。下关一年四季风吹不断,因此有“风城”之名。
上关花是指上关有一株奇花——十里香树,花大如莲,果实黑而坚硬,可以用来制作朝珠,因此又名朝珠树。志载:“花树高六丈,其质似桂,其花白,每朵十二瓣,应十二月,逢闰辄多一瓣,俗以神仙遗种。”如今,这株神奇的花树已经看不到了,但“上关花”的传说却一直流传下来。
苍山,即点苍山,苍山雪是指苍山顶上一年四季不化的积雪。百里点苍,北起洱源县邓川云弄峰,止于下关的斜阳峰。苍山十九峰,两峰夹一溪,由北向南依次有十八溪。十八溪终年不竭,将苍山雪水由西向东注入碧波荡漾的洱海。
从苍山俯瞰大理坝子,远处为洱海图/杨士斌
洱海位于苍山东麓,又名昆明池,古称叶榆泽。它像是一弯新月,环抱着美丽的大理坝子。巡游洱海,岛屿、岩穴、湖沼、沙洲,林木、村舍,各具风采,令人赏心悦目。每逢农历十五之夜,泛舟洱海,可以见到天上的月亮仿佛掉进了海中,这就是有名的“洱海月”。
洱海鱼鹰图/杨婷
著名作家曹靖华赋诗:“下关风、上关花,下关风吹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苍山雪。”风趣生动,令人玩味。千百年来,当地人用一首谜语诗来暗喻风花雪月,从而使风花雪月成为妇孺皆知的大理四景:
虫入凤窝不见鸟(风)
七人头上长青草(花)
细雨下在横山上(雪)
半个朋友不见了(月)
如今,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原本终年积雪的苍山在夏季已经看不到雪了。下关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也让下关风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威风。但苍山依旧绿,洱海依旧清,皓月依旧明,金花更艳丽。明代诗人高昌雅咏诗盛赞的“水绕青山山绕城,由来人杰地应灵。水光万顷开天镜,山色四时环翠屏”的景致依旧。风花雪月所寓意的苍山、洱海、古城依旧让人流连忘返。
文/赵寅松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