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圣寺,东对洱海,西靠苍山,位于云南省大理古城北约一公里处,点苍山麓,洱海之滨。以寺中三塔闻名于世,又称“大理三塔”;是中国著名的佛塔之一。
崇圣寺创建于唐朝咸通十一年(年),它的开山祖师是唐代高僧义存禅师。南诏国中期崇佛之风兴起,经南诏之后的大理国,佛教较南诏更为发展。因此,大理国就有“佛国”、“妙香国”之称。崇圣寺建成之后即为南诏国、大理国时期佛教活动的中心。崇圣寺所崇之“圣”为观音,当时,大理地区对观音崇拜极为胜行。
宋代大理国时期,国王信奉佛教,崇圣寺香火更旺;大理国22代国王中,曾有9位不爱江山不恋俗世到崇圣寺出家为僧,公元年,缅甸国王曾两次来崇圣寺迎佛牙,大理国王段思廉在寺中以玉佛相赠。历经千年沧桑和风雨剥蚀,崇圣寺毁于清咸丰年间,西三塔却巍然屹立。
崇圣寺三塔为一组,前(东)一后(西)二,呈三足鼎立的塔群。主塔名法界通灵明道乘塔,又叫千寻塔,始建于唐代,16层,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是中国现存座塔最高者之一,其塔基前有“永镇山川”四个大字,笔力雄浑苍劲,气势磅礴,为明代沐世阶所书。除叠涩之外,塔身全部涂饰成白色。每层的正背两面中央开券龛,安放一尊白色大理石佛像,另外相对的两面开窗洞,使塔内得到光线的照射,同时便于空气的流通。塔的底层高约13米,西面设塔门,循梯而上,可以到达塔的顶层。
千寻塔与南北两个小塔的距离都是70米,分立在主塔稍后的南、北两方,小塔建于宋代,为密檐式的八角形空心砖塔,外观装饰成楼阁式。两塔身均涂饰一层白色泥皮,除了两层、八层开券龛,供有石佛像以外,其馀各层塑瑞云、莲花、宝瓶等。两塔顶端各有三苹铜质葫芦作装饰。
一千多年来,三塔经历风雨剥蚀和多次强烈大地震,仍然巍然屹立。明朝时的公元年农历5月6日大理发生大地震,史籍载城廓人庐尽圮,中塔(大塔)折裂如破竹,旬日复合,安然无莹。后面两座小塔被震斜,至今斜立,蔚为奇观。
内容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