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实录国新办就新时代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
TUhjnbcbe - 2021/1/12 10:23:00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年9月18日(星期三)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孙华山、郑国光介绍新时代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情况,并答记者问。

以下为文字实录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寿小丽: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抢险救援等各项应急管理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相关情况,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孙华山先生,副部长郑国光先生,请他们向大家介绍新时代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副局长琼色先生。下面,先请孙华山先生作简要介绍。

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孙华山

孙华山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应急管理部向各位记者朋友长期以来对我国应急管理事业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下面,我首先简要介绍一下我国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的情况。新中国成立的7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世界瞩目的历史性伟大成就、发生历史性伟大变革的70年,也是我国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抢险救援等各项应急管理事业,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砥砺奋进、长足发展的70年。特别是*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事业迈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一是创新发展了新时代应急管理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确立了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安全发展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救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确立了自然灾害防治理念。习近平总书记这些新思想新理念,为新时代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二是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累计颁布实施了《突发事件应对法》《安全生产法》等70多部法律法规。*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制定了余万件应急预案。形成了应对特别重大灾害“1个响应总册+15个分灾种手册+7个保障机制”的应急工作体系,探索形成了“扁平化”组织指挥体系、防范救援救灾“一体化”运作体系。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正加快形成。三是显著提升了攻坚克难的应急能力。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缔造了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新成立的应急管理部与32个部门和单位建立了会商研判和协同响应机制,建立了*地应急救援联动机制,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抢险救援技战术打法,有力有序有效应对了一系列超强台风、严重洪涝灾害、重大堰塞湖、重大森林火灾、特大山体滑坡和严重地震灾害,成功实施了各类重特大事故救援行动,最大限度把各种灾害和事故损失降到最低。四是稳步实现了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确立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创造性地建立了安全生产**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责任体系,以及部门“三个必须”的监管责任、企业“五个到位”的主体责任等制度化的工作机制,持续不断深化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从历史最高峰的年死亡近14万人,降至年的3.4万人;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16年、较大事故连续14年、重大事故连续8年实现“双下降”;重特大事故起数从年最多时一年起下降到年的19起,今年前8个月进一步降到9起。五是全面取得了防灾减灾救灾新成效。全国自然灾害因灾死亡失踪人数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年均余人,逐步降至本世纪初的年均余人、年以来降至0人,特别是年又进一步降至人以下。*的十八大以来,-年全国平均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倒塌房屋数量、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重,较-年平均分别降低86%、84%、59%。在灾难面前,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形成了伟大的唐山抗震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汶川抗震救灾精神,成为*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一部中华文明史也是中华民族抗灾救灾史。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清醒认识到未来还要面临诸多重大自然灾害的挑战,安全生产事故仍处于易发期、多发期,各种风险交织叠加,应急管理事业任重道远。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底线思维、红线意识,不断推进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下面,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回答各位记者的提问。谢谢。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寿小丽:

谢谢孙部长。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开始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这个夏天,暴雨、台风、洪涝多发,眼下已经进入秋季,我问一下当前我国自然灾害的形势是怎样的?下一步应急管理部对灾害的防范方面有哪些重点的工作?谢谢。

应急管理部副部长郑国光回答记者提问

郑国光

大家知道,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国情。我国自然灾害有五个特点:一是灾害种类多。除了现代火山活动外,地球上几乎所有的自然灾害类型在我国都发生过;二是分布地域广。我国32个省区市均不同程度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灾害的高风险区;三是发生频率高。区域性洪涝、干旱每年都会发生,东南沿海地区平均每年有7个左右的台风登陆。同时我国大陆地震占全球陆地破坏性地震的1/3,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四是灾害损失重。本世纪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亿元。因自然灾害每年大约有3亿人次受灾;五是灾害风险高。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高温、洪涝、干旱的风险进一步加剧,地质灾害风险也越来越高。这些高灾害风险区又都集中在东部人口密集和经济发达地区。随着经济全球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社会财富的聚集、人口密度的增加,各种灾害风险相互交织,相互叠加,所以我国自然灾害面临更加复杂的严峻形势和挑战。同时,受气候异常、林区可燃物超载、野外火源管控难度加大等因素影响,一些林区森林火险处于较高水平。现在汛期还没有结束,全部自然灾害的风险仍处于较高水平,特别是洪涝、台风、局地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风险比较高。所以防范化解重大灾害的风险,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针对日益增长的灾害风险挑战,应急管理部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精神,我们重点从以下七个方面来应对自然灾害的风险:一是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的理念。按照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工作要求,就是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救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注重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注重减少灾害损失向注重减轻灾害风险转变。我们要进一步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和全社会对灾害风险及其防范工作严峻性、紧迫性的认识,坚持以防为主,坚持未雨绸缪、关口前移,扎实做好日常减灾工作。二是推动自然灾害防治责任的落实。严格落实部门分工负责,重点处理好“防”和“救”的关系,督促协调好有关部门切实承担起灾害预防的部门责任。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严格落实地方*委*府在自然灾害防治方面的主体作用,还要尊重规律,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科学防治、依法防治、群防群治。三是强化灾害风险的综合防范。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加快灾害监测站网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同时也强化灾害风险的会商研判机制,定期研判灾害的发展趋势,评估灾害的风险。全面开展全国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摸清隐患底数,开展全面整治。建立健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制度,通过各种途径把灾害预警的信息发送到户到人,并提高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公共覆盖面,切实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四是加强自然灾害法律法规和预案体系的建设。根据机构改革职能调整等情况,加快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和各类应急预案,推动自然灾害防治综合立法,并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技术标准体系。五是夯实应急管理基层基础。我们正在实施基层应急能力提升计划,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示范县的创建,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另外,还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在科技支撑方面的作用,深入研究我国自然灾害孕育、发生、发展规律以及防治技术,推进先进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应用,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先进指挥通信等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应用。六是着力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坚持鼓励支持、引导规范、效率优先、自愿自助的原则,搭建一个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全方位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协调服务平台,协同开展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灾后重建等工作。七是要加大科普宣传的力度。一是及时准确公布灾情、救援进展、工作动态、社会影响等情况,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在全社会营造一个重视预防、共同抗灾、全力减灾的良好氛围,大力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全面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在安全生产方面,我们经常可以听到重点行业领域这几个字,我们也知道,这几年在煤矿和危险化学品领域事故连连,是重灾区。应急管理部对这两个领域做什么样的评价呢?谢谢。

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孙华山回答记者提问

孙华山

谢谢你的问题。煤矿和危险化学品始终是安全生产领域的两个高危行业、两个重点领域,是我们安全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我先说说煤矿。社会上对煤矿的认识,一是我们常见的煤炭,作为主要能源。二是矿难,事故比较多。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间,在10多个行业领域中发生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煤矿占了40%,其中百人以上的事故煤矿占了30%。*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建立了国家垂直管理的煤矿安全监察体制,全国拥有将近人的专业监管队伍,制修订了一大批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不断加强财*投入,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强化基础,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整顿关闭一些不符合安全条件的小煤矿。同时,狠抓瓦斯、冲击地压、水患等煤矿主要致灾因素治理,应该说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年,与建立煤矿监察体制初期的年相比,全国煤矿数量从3万多处降到了多处,煤矿数量大量减少,而煤炭产量不降反升,由年的12.2亿吨增加到了去年的36.8亿吨,说明规模化上来了,产量增加了3倍多。同时,煤矿安全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大幅下降,由最多时一年死亡近人,降到去年的人,下降了95.2%。重特大事故最多的年份是年,发生了58起重特大事故,而年重特大事故发生2起,下降了96.6%。从这些数字来看,这几年通过采取有效措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得到了很大改善,处于一个稳定好转的态势。但是,应该说煤矿现在致灾因素还很多,安全形势还是脆弱的,没有走出事故多发易发阶段,安全生产事故还有反复性、长期性的问题,这是煤矿安全目前的情况。第二,我讲讲危化品。现在我国列入危化品目录的有多种,企业有21万多家,有生产的、经营的、储存的、运输等各类企业。年化工行业产值14.8万亿元,占全国GDP的13.8%,占全球化工产值的40%,居世界第一,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十分突出。但同时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总体来看,这几年危化品事故呈逐步下降态势。但是近几年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尤其是重特大事故发生的频率和死亡人数有所上升。年没有发生危化品重大事故,年发生重大事故2起、死亡20人,年发生重大事故2起、死亡43人,今年1-8月份发生重特大事故3起、死亡人,其中江苏响水“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导致78人死亡。从这组数据来看,、年到今年,危化品的重特大事故处于上升阶段,形势十分严峻。这反映出我国危化品安全基础薄弱,本质安全水平低。危化品行业中21万家企业,中小企业占了80%,这80%的企业相对来说生产装备比较落后,安全监管力量不足,这些问题相对来说比较突出。危化品又涉及到生产、经营、运输、储存、使用和废弃处置这六个环节,与其他行业领域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风险的外溢性大,一旦发生事故往往危及公共安全,影响和损失更大。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危化品已经形成的系统性安全风险,举一反三、从不同角度做好安全监管工作,共同推进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我们正按照中央要求,研究制定《全面加强危化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从多个方面加强治理整顿,主要是:一是以提升危化品领域本质安全为重点,指导和推动各地各企业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二是组织开展新一轮的专家指导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管理和技术方面的难题。三是持续强化危化品安全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各类非法违法行为,跟踪治理重大隐患。四是完善危化品安全监管体制,进一步提高危化品的专业化监管能力。谢谢。

中新社记者提问

中新社记者:

今年夏季,外媒对台风利奇马登陆中国给予高度

1
查看完整版本: 实录国新办就新时代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