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先民最早采用的是汉姓,当在汉晋之世。据史书记载,诸葛武侯南征之时,赐白王仁果之九世孙龙佑那姓张,称张龙佑那。
(保山武侯祠)
到初唐时期,张龙佑那后裔张乐进求曾受唐封赐,为三赕白大首领将*。梁建方《西洱河风土记》称洱海周围部落有数十姓,杨、赵、李、董为名家。
(《蛮书》)
《蛮书》载渠敛赵(诏),大姓有王、杨、李、赵四姓。足见在隋唐之际,汉姓在洱海周围已较为流行。
(《南诏德化碑》)
《南诏德化碑》碑文中可辨识的汉姓有50个,《南诏图传》中有16个,说明南诏时期汉姓的采用已很普遍。
(《南诏图传》局部)
从没有姓氏的父子连名制过渡到“冠汉姓父子连名”制,是汉文化对白族取名习俗所起的巨大影响。
(杨姓是大理白族第一大姓)
而冠汉姓的父子连名制中,由于白族语音节的特点,用汉字记录下来的名字中就出现了“三字名”甚至是“四字名”。
(白族照壁中“清白传家”指示主人姓杨)
如《南诏德化碑》碑文中有张骠罗千、赵龙细利、罗时牟苴等十人,《蛮书》中有李波罗诺、蒙细罗勿等,《南诏图传》中有张乐进求、张矣牟楝。
(《南诏德化碑》拓片)
这些姓名之中,第一个字为汉姓,中间两个字往往代表一种含义,如“乐进”为虎王,“信苴”为王子,“波罗”为老虎。
(《南诏图传》张乐进求祭铁柱图)
南诏中后期,在白族的三字名中,又出现了一种带有佛号的三字名。即第一个字为汉姓,中间两个字为诸佛、菩萨尊号或佛经名,最后一个字为本名。
(天龙八部影视城中的“大理国”)
此种取名方式在大理国时期颇为流行,如:《皎渊塔碑铭》(立于大理国天开十六年,公元年)为“苏那陀智”书丹,碑文中有“高观音*”等三字名。
(大理国地藏寺经幢)
昆明大理国地藏寺经幢《造幢记》中有“高观音*、高观音明”。
(大理凤仪北汤天董氏宗祠)
大理凤仪北汤天董氏家谱碑文中有“董金刚田、董法华镛、董大藏林”。
(董氏家族照壁“南诏宰辅”字样)
千寻塔出土石刻佛像之题记上,有“李药师祥、赵观音锦、杨诸天仑”等。此外,像“张药师王明”之类的四字名亦非罕见。
(大理千寻塔)
白族名字中常用的“观音”“易长”“大日”“妙音”“天王”“那陀”“诸天”等都是佛、菩萨的尊号。
(剑川石钟山石窟普贤萨象)
而“般若”“腧城…‘法华…‘华严…‘金刚”等,则是经典名称,“梵僧”为初传佛教密宗的印度僧人。
(佛家经典《法华经》)
南诏中期以来,特别是大理国时期,佛教密宗阿叱力教派成为全民信仰的宗教,许多虔诚的阿叱力,乃至一般的信徒,都诵持佛典,修行本尊。因而往往以本尊或佛典之名号为己名。
(大理阿嵯耶观音塑像)
在这些名号之中,以观音为名者最多,这也是佛教密宗阿叱力教派特别崇拜观音的缘故。
(剑川石钟山石窟甘露观音)
总之,以修行本尊或经典为名的习俗,是深受佛教密宗阿叱力教派影响所致,是白族取名习俗在佛教密宗阿叱力教派流行之后所起的巨大变化。
注:文摘编于《苍洱五百年》;图片来源于网络
微博大理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