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本土文化大理国历史由来
TUhjnbcbe - 2020/12/28 17:11:00

大理古国第一次听到大理,还是在金庸爷爷的《射雕英雄传》中的大理段王爷……一部炙手可热的《天龙八部》让大理再次成为了金庸迷们神往的地方。大理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都,是古代“南诏国”和“大理国”的都城所在。大理是中国西南边疆的文化发祥地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洱海周围就居住着白族先民。西汉元封年间,始建叶榆县。唐宋时期先后建立的“南诏国”、“大理国”等地方*权延续了五百多年,一度成为云南的*治、经济、文化中心。大理古国从形成到灭亡共经历了年的时间,这是一个经济、文化各方面高度发展的时期。民间贸易,物资往来频繁;手工业、农业生产等技术发展迅速;建筑、雕刻等造型艺术技术精湛;特别是宗教文化与本地民族宗教信仰高度融合。为什么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它一直能够与中原和平相处,偏安一隅?

大理古国的历史之谜云南大理古城,可以说是让许多历史学者感到头疼的地方,摸得到的历史脉络几乎全是传说。近些年,看过金庸小说《天龙八部》的人们,当自己从故事中清醒过来后,几乎都会在想那个真正的大理国会是什么样,真的有个武功高超、会使“一阳指”的段王爷吗?在知道大理国的人中可能有些不知道,在那之前有一个更神奇的王国,那就是被历史学家称为“一半是历史,一半是神话”的南诏国。现在,我们就走进神秘美丽的大理,为您揭开这里一个又一个的历史之谜。

绕三灵中的三公主金姑开启了大理千年前的历史南诏国和大理国加起来这五百多年神奇的故事,必须从大理的一个小镇说起,一千多年前,这儿被称为“大厘(厘读xi,希)”,如今,这里叫喜洲。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这里的白族群众就更加忙乎起来,因为他们要过一个特别的节日——绕三灵。喜洲距现在的大理古城十八公里,是一个四季如春的地方。老房子在喜洲有几千处,它们是典型的云南白族民居。喜洲镇的老街有一千多户人家,每年他们都要过一个特别的节日——绕三灵。大理白族绕三灵的习俗有一千多年了,农历四月二十三,是一年一度白族“绕三灵”的日子,所谓“三灵”就是三个寺庙,它们分别是大理的“佛都”崇圣寺、喜洲的“神都”圣源寺和“仙都”金奎寺,“绕三灵”就是要在农历的四月二十三到二十五的三天内,分别去佛都、神都和仙都三个寺庙进行朝拜。绕三灵的这几天,大理地区各民族的人们也都赶来了,现在的绕三灵,已是所有人的节日,有人称这三天像是这一地区各民族的狂欢节。人们在这条路上已经走了一千多年,喜洲的人们要去的是喜洲庆洞庄三灵之一的神都“圣源寺”。神都圣源寺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始建于隋朝末年,是大理地区规模较大的佛教建筑群,后经多次重修。寺中供奉的一尊塑像就是那位一千三百年前的喜洲姑娘,她叫金姑,喜洲人又称她为三公主。她是喜洲民间传说中的人物,至今没有史料能够证明她的存在。不过要追溯那段历史又不得不提她。那段故事要从这些彝族妇女也来拜金姑说起,她们来自距神都近两百公里的巍山县,一千三百多年前,那里被称为“蒙舍诏”,金姑就生活在那个年代。唐朝初年,大理洱海地区活动着许多游牧部落。在这些部落中,有六个部落较为强大,历史上称他们为“六诏”。“诏”字的意思,在当时大理地区的方言中有“王”的意思,在今天的白族语言中,意思为“一片土地”。所以,可以这么说,当时的这六诏,是各自分别占领一片土地的六个部落式的小国。那么,他们是在什么时候合并为一诏并逐渐强大起来的呢?

南诏首领依靠唐朝统一大理大理的巍山县是当时六诏之一“蒙舍诏”所在地,人们又称这里为巍山坝子,这就是喜洲的人们用祭祀送三公主金姑去的地方。因为“蒙舍诏”的地理位置处于六诏的最南端,所以人们又称“蒙舍诏”为“南诏”,相传,南诏的首领名叫细奴逻。正是细奴逻,在唐代初期开始了统一六诏之路。相传,公元年,唐朝册封的云南大将*张乐进求以部落盟主的身份召集洱海地区各部落的首领在铁柱旁誓盟祭天,南诏首领细奴逻也应邀参加。此时的张乐进求实际上已可以称为洱海地区白子国的国王,他的家就在喜洲。就在他们誓盟的时候,铁柱顶上的金缕鸟突然活了,它飞落在细奴逻的右肩。在随后的八天里,它一直停留在细奴逻的肩头。云南大将*张乐进求和各部落的首领都非常吃惊,他们认为天神在暗示南诏首领细奴逻是他们的首领。于是,张乐进求将部落盟主的位置让给了细奴逻,并将自己在喜洲家中的三公主金姑嫁给了细奴逻为妻。金姑嫁给细奴逻后每年都要在一月回喜洲娘家,到了绕三灵的时候再回巍山,每次细奴逻都陪着金姑回娘家。所以,喜洲白族绕三灵不仅要送金姑,也要送女婿。那么,传说中的三公主金姑嫁到巍山后都做了些什么才使得两地的人们这样爱戴她呢?在那时,洱海的文化要比巍山地区的文化高得多。相传金姑嫁过去后,把洱海地区一些先进的东西传过去了,她教彝族妇女种田、织布、纺线、刺绣,与当地的人们关系处得非常好。她鼓励自己的丈夫细奴逻对内实行仁*,对外避免战争,使得这一地区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为此,金姑得到百姓们的爱戴,喜洲的白族送金姑的习俗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至今人们在送金姑回巍山时,还会在巍山的金姑庙里放几双新鞋,希望金姑穿着它再回娘家。大理的石宝山——在这座山上唐代石窟群中的这几尊石像,是我们能看到的细奴逻和三公主金姑最早的模样了。而最终真正统一了洱海地区的人,是细奴逻和三公主金姑的后代,皮逻阁。不管怎么说,从朦胧的南诏历史可以看出,正是从细奴逻时期南诏的兴起和皮逻阁年代六诏的统一开始,大理,这块苍山洱海间的沃土,迸发出一段延续了五百年的辉煌,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白族。尽管有不少摩擦甚至大规模战争,但是,在分分合合之中,南诏和唐王朝都获得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时机。就这样,南诏国一直传承十三世,共经历年。大理古国持续三百多年为忽必烈所灭公元年,清平官郑买嗣发动*变,他把南诏国的国王和他们的家人多口人全部杀死,自立为君,南诏国宣告灭亡。三十多年后,另一个滇西古国又在这片土地崛起,并在文学作品中留下了引人入胜的悬疑和传奇。这就是金庸小说中的大理国。历史上有个大理国已经没有什么悬念了,它持续了三百多年的辉煌已被史学界认可,大理国的开国皇帝就是段思平。在大理,段姓,是一个大姓,我们能够寻找到的最早记载段思平出身的地方就在大理的喜洲。这是大理喜洲两个临苍山的小村落——阁洞塝村和院塝村,这两个村子里都有自己的本主庙,里面供奉的也都是大理国开国皇帝段思平。相比较而言,院塝村的这座本主庙更引人注目,这座庙叫三灵庙。在三灵庙里有这样一块碑,人们称它为通明碑。在这方三百多年碑的背面有这样一篇碑文——《三灵庙记》。碑文讲述了一个白族的传说。喜洲院塝村有一位独身老人,无子女。一天院中的李子树上掉下一大李子变成一小女孩,老人给他取名白姐阿妹。白姐阿妹成人后与南诏清平官段宝珑成亲后生下段思平,段思平建立大理国。在三灵庙附近的唐梅寺就供奉着段思平的母亲白姐阿妹,对于段思平的出身,在历史学者之间还有分歧,但是,南诏国灭亡之后是段思平创建的大理国已经没有任何争议。这个大理国,就是金庸小说中演绎的段氏王朝。大理的天龙八部影视城,电视剧《天龙八部》就是在这里拍摄的。大理国延续年间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和动乱,成了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比较长的王朝。但是大理国的人们绝对没有想到,远在几千里之外的一个游牧民族会给他们带来灭国之灾。公元年,忽必烈亲自率领十万大*攻破大理城,1年春,招降了大理国王段兴智,并以他为先锋,控制大理国全境,至此,三百多年的大理国灭亡。

金庸小说中的段誉应叫段和誉,是一位勤*爱民的贤君金庸小说里的故事吸引了几代人,其中,《天龙八部》就是以北宋时期的大理国为历史背景写的故事,其实故事中主要背景并不是大理,只是借喻了的大理佛法而已。如今,许多游客来到大理,已经不完全是在享受风光了,他们潜意识的在寻找那个金庸《天龙八部》中的大理,尽管他们猜测,书中的故事应该不是真的。在大理,人们会在这里联想到金庸小说里的人物,会想到那个神秘的大理国;想到那个心地善良,爱情专一,会走“凌波微步”的段誉;想到那个处处留情的段王爷段正淳;还有那个避位为僧会使一阳指的一灯大师……这些人里到底有多少和历史中的人物有关呢?我们虽然不会从金庸故事里去考证那个真正的大理国,但是在《天龙八部》里有个容易被忽略的小人物高升泰却不得不提。在大理国历代皇帝世系表中,我们会发现高升泰之后才是段正淳,段氏王朝中为什么会夹杂一个大中国呢?我们在南诏野史中可以看到这样几句话:“高升泰,宋哲宗甲戌绍圣元年,受大理国段正明之禅卽位。改国号曰大中国。”那么那个在小说里看起来是忠臣的高升泰,在历史上究竟扮演过什么角色呢?公元年,高升泰以“天变不祥”为名,逼迫保定帝段正明出家为僧,并禅位给他,演了一出篡废的*变戏。高升泰改大理国号为“大中”。高升泰称帝后不仅处境非常孤立,还落得一身骂名,在位仅两年,便郁郁而死。临终时,高升泰命儿子高泰明还君位于段正淳,同时恢复大理国号。在这之后,高氏仍然掌握着实权。自段正淳开始,大理国在历史上又称为后理国,高泰明及其子孙世代为后理宰相,始终掌握着朝廷大权。真正段氏的大理,实际上在保定帝段正明那一代已经亡了。历史上的段正淳并不像小说里描写的那位风流好色的镇南王,他登基于段氏存亡危急之时,力图通过改革振兴大理国,废除百姓服差役,加强与宋朝的贸易联系。但是后理国真正的主宰还是高氏一族。段正淳最后不得不走上“禅位为僧”的道路,那个在金庸笔下的痴情王子段誉,如果真是段正淳的儿子,那么他叫段和誉,当然,他不会“凌波微步”,更没有那么多的美女相随。但他是位贤君,勤理*事、爱民用贤,以“茶马互市”的方式和宋朝建立了良好的商贸关系。段和誉在位39年,是大理22代国王中在位最久的一位。后来因为四个儿子争夺王位,于是禅位出家无为寺,法号广弘,终年94岁。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里,有一个江湖上的武林排行榜:“东邪西*、南帝北丐、中神通”,“南帝”就是大理皇帝段智兴,按辈分,他是段誉的孙子。故事中的南帝因为情所困间接害死了亲生儿子,所以出家为僧,法号“一灯”。《张胜温画梵像卷》是在大理国著名画家张胜温主持下,在公元年绘制的长卷佛教画。野史记载的大理国民谣是这样说的:“帝王出家,随臣一邦,嫔妃一串,素裹红妆。出家犹在家,举国敬菩萨,早晚拜大士,禅室如世家。”生动地描绘了帝王出家这一特殊的历史现象。在大理国的22位国王中,有九位出家当了和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本土文化大理国历史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