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第三个特征——对文化的尊崇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南诏国和大理国在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形态实际上是介乎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之间的,但随着汉文化的不断进入,社会治理结构和民众心理基础都在短时间内发生了质的飞跃,也可以说是大理地区的人民不论是统治阶层还是劳苦大众,都很快地体会了先进文化的巨大力量,所以,对文化的尊崇就成了一种习惯。不仅仅是汉字在南诏国大理国时代(这个时候的大理实际上是相对独立的地方*权)成了大理地区的通用文字,而且,东方宗教在大理也被广泛地接纳,大理人到现在为止,都是“什么神都认都拜”,“儒释道”三教,在这里和平共处,一样重要也一样受膜拜,“三教宫”这一类的宗教场所,一点都不违和,一点都不突兀,也一点都不稀奇。西方来的三种宗教,大理本地人拜的不多,但从来不排斥,所以,教堂、礼拜寺,在大理地区和谐共存。民族团结,成了这个地区真正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心理。这种心理,为元朝攻战大理之后全面推行行省制,乃至明朝全面实施土司制,清代施行改土归流的统治*策都几乎没有受到阻碍,奠定了非常强大的文化基础。甚至于到今天,很多在汉族地区已经消亡了的汉文化的仪轨、风俗等等,却还能在大理地区的民间找到原原本本的样式,最典型的是白族民间的丧葬习俗。其实,早在元代,郭松林在写大理民间的汉文化特征时,就表达得很充分了,他说:“大理之民……通于中国。故其宫室、楼观、言语、书数,以至冠婚丧祭之礼,干戈点阵之法,虽不能尽善尽美,其规模、服色、动作、云为,略本于汉。自今观之,犹有故国之遗风焉。”
这里我们要专门点一下《张胜温画卷》。张胜温是大理国皇帝段智兴的御用画师,段智兴又叫利贞,所以张胜温所画的这幅涉及宫廷以及神仙、国王、*怪的长卷,也被称着“利贞皇帝礼佛图”。长卷很长,有十六米多,但很窄,宽度只有三十厘米左右,也就是一张A4纸左右,内容原来就是三大部分,最右的是利贞皇帝带着媳妇儿女和大臣大将们出行的场面,然后就是佛教中的各路神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龙八部那些大神们),第三部分是天竺十六国的国王。后来这幅画卷流传到了弘历皇帝乾隆手上,他喜欢题字,还喜欢盖章,所以长卷就成了四个部分,其中一个部分就是乾隆的字和章,很多人说乾隆的字写得不好,但和现代人比起来,他的字是真的好呢,完全可以算得上是书法的。这画卷后来到了台湾故宫博物院,成了象毛公鼎一样的镇馆之宝,台湾故宫博物院的宝贝很多,但称着镇馆之宝的只有七十多件,这些宝贝平时是见不到的,都是要隔上几年才会展出一次。
因为画卷的主要内容是天竺神仙为主,所以在台湾是被称着《梵像卷》的。
这个画卷,对于研究大理国乃至南诏国的历史以及文化,是非常有价值的,它不仅被誉为世界佛像界的瑰宝,还被认定为是与敦煌壁画一样重要的珍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民族学价值,都是不可多得的,甚至是可以专门成为一门研究的学科的。至少,以我们这些非专业的人看来,与剑川石宝山石窟雕像和《南诏国中兴图传》可以直观地了解南诏国的情况一样,《张胜温画卷》也是唯一的可以直观地了解大理国国情尤其是王室情况的文物。
编辑:*芳
审核:褚雪琴
终审:黑毅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