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天龙八部》是根据金庸同名小说改编的古装武侠剧,由张纪中担任总制片人,鞠觉亮、周晓文、于敏、赵箭联合执导,胡*、林志颖、高虎、*、陈好、刘涛主演,于年12月11日在浙江卫视首播。
该剧以乔峰、段誉和虚竹三人的传奇经历为主线,交织以三人与阿朱、王语嫣、梦姑三段感人至深的缠绵恋情,从而铺陈开一幅气势磅礴的江湖画卷。
《天龙八部》中的段誉风流倜傥、至仁至性,深受观众喜爱,从而令段氏家喻户晓。金庸先生的该部作品并非全部杜撰,段誉是大理第16代皇帝段正严(字和誉),其伯父段正明是大理第14代皇帝,其父亲段正淳为大理第15代皇帝。
大理国(年-年,年-年,白语:Dablitguaif)是中国历史上继南诏国以后的又一个王朝。全国尊崇佛教,历代国君多于暮年禅位为僧。公元年,后晋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洱海地区贵族高方、董伽罗灭大义宁国,定都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国号“大理”,史称“前理”。疆域覆盖今中国云南、贵州西南部、四川西南部,以及缅甸、老挝、越南北部部分地区。公元年,宰相高升泰篡位,改国号“大中”,翌年薨逝归*段正淳,史称“后理”。公元年,建国年的大理国被大蒙古国所灭,原大理国君段兴智被任命为大理世袭总管。
前理
01太祖神圣文武皇帝段思平年号文德、神武,公元年至年。公元年灭大义宁,建立大理国。02文经皇帝段思英年号文经,公元年至公元年。皇叔段思胄争位,被废帝为僧,出家为僧,法号宏修大师。03太宗慈武皇帝(文武皇帝)段思良年号至治,公元年至公元年。04广慈皇帝段思聪年号明德、广德、顺德,公元年至公元年。05应道皇帝段素顺年号明正,公元年至公元年。06昭明皇帝段素英年号广明、明治、明统、明圣、明德、明应,公元年至公元年。07宣肃皇帝段素廉年号明启、乾兴,公元年至公元年。08秉义皇帝段素隆年号明通,公元年至公元年。后禅位为僧。09圣德皇帝段素真年号正治,公元年至公元年。后禅位为僧。10天明皇帝段素兴年号圣明、天明,公元年至公元年。因荒淫被废,立太子曾孙段智思之子段思廉为帝。11兴宗孝德皇帝段思廉年号保安、正安、正德、保德、明侯,公元年至公元年。后禅位为僧。12上德皇帝段廉义年号上德、广安,公元年至公元年。后被臣下杨义真杀死。13上明皇帝段寿辉年号上明,公元年至公元年。期间大理重臣高智升消灭杨义真。宋神宗元丰四年(年)时,高智升与高升泰父子逼迫其退位出家,拥立段正明继位。14保定皇帝段正明(《天龙八部》段正明原型)年号保立、建安、天佑,公元年至公元年。宋哲宗绍圣元年(年),一直以来都在专权的高升泰废段正明,自立为王。大理国亡。后理
15中宗文安皇帝段正淳(《天龙八部》段正淳原型)年号天授、开明、天*、文安,公元年至公元年。段正明被高升泰篡位,称富有圣表正德皇帝,年号上治,高升泰于三年后(年)病卒,临死前要其子高泰明将*权还给段氏,于是段正淳推上皇位。段正淳虽然是后大理国的皇帝,接受高氏归还的*权,然而高氏在朝廷仍有很大的势力,宰相皆出自高氏之门,最后在年时让位给其子段正严,出家为僧。死后谥号为文安帝,庙号中宗。16宪宗宣仁皇帝段正严(《天龙八部》段誉原型)字和誉,年号日新、文治、永嘉、保天、广应,公元年至公元年。北宋徽宗大观二年(公元年),段正严接替其父段正淳为大理国第16代皇帝,直至南宋高宗绍兴十七年(公元年)禅位为僧,在位长达39年,是后理国诸王中在位时间最长的国王。段正严是个有所作为的君主,他明白与宋朝建立友好关系是立国之本。尽管宋朝与大理国的关系由于宋太祖的"不暇远略"的方针而有所疏离,然而大理国仍然一直向宋朝称臣。段正严特别重视加强与宋朝的联系,入贡大理马、麝香、牛*、细毡等土特产,还派幻戏乐人(魔术师)到宋朝表演,深得宋徽宗的礼遇,册封他为金紫光禄大夫、云南节度使、大理国王等。17景宗正康皇帝段正兴年号永贞、大宝、龙兴、盛明、建德,公元年至公元年。后禅位为僧。18宣宗功极皇帝段智兴(疑为《射雕英雄传》南帝原型)年号利贞、盛德、嘉会、元亨、安定、亨时,公元年至公元年。19英宗亨天皇帝段智廉年号亨时、凤历、元寿,公元年至公元年。20神宗永惠皇帝段智祥年号天开、天辅、天寿,公元年至公元年。后禅位为僧。21孝义皇帝段祥兴年号道隆,公元年至公元年。22武安皇帝段兴智年号道隆、利正、兴正、天定,公元年至公元年。段兴智是后大理国的最后一任君主天定贤王,后成为大理总管。编者注:以上的代次标注系皇帝代次交替,而非世系标记。小编依据收集到的云南段氏家谱资料及其他文字记载整理了血缘世系资料,发出供阅者参考。世系表一
世系表二
总管姓名世系在位时间段兴智段祥兴子年─年段实段兴智弟年─年段忠段实弟年─年段庆段实子年─年段正段忠子年─1年段隆段庆子1年─年段俊段隆子年─年段义段俊族弟年─年段光段隆子年─年段功段光弟年─年段宝段功子年─年段明段宝子年段世段宝弟年─年01段兴智后理最后一任君主天定贤王,后成为大理总管。宋理宗淳佑十一年即位(年),改元利正。后又改元兴正、天定。年忽必烈征大理,12月兴智把忽必烈所派遣的三名使者杀死,拒绝投降。兴智命相国高泰祥守金沙江,与蒙古将伯颜不花、虎儿敦等对峙,忽必烈命士兵以革囊偷偷渡江,突袭大理。高泰祥被迫回*,奉兴智拒战,大败,蒙古兵攻入上关。兴智逃至鄯阐,泰祥最终战败被杀,蒙古大将兀良哈台攻下鄯阐,生擒兴智,元宪宗封兴智为世袭总管。02段实段兴智之弟(-年),蒙古辖下第二位大理总管。年,蒙古*南下侵大理,围攻国都羊苴咩城。其随段兴智出城投降,蒙古将*兀良哈台释而不杀,仍命段氏家族主持当地*事。年其与叔父信苴福受命为平南先锋,与兀良哈台讨伐其余未平定地区。元中统二年(年),段兴智逝,段实入朝忽必烈。“袭总管,赐虎符,领大理、威楚、鄯阐、统矢、会川、建昌、腾越等城,自万户以下皆受节制。”年,白族僧人舍利畏起兵抗元,众达三十万人,攻陷鄯阐、统矢、威楚等重镇,段实与蒙古驻*联手平叛,大破舍利畏于安宁。后于至元十一年(年),舍利畏再度起兵时,段实派遣刺客将他暗杀。同年赛典赤·赡思丁出任云南行中书省平章*事,大理改设路,段实出任大理路总管。至元十三年,缅人出象骑数万,入掠金齿南甸(今德宏自治州梁河境)一带,将袭大理,云南行省派段实和万户忽都领兵出援都元帅纳速剌丁,共同抵御,大败缅*。年段实与其子段庆再次入京朝觐,忽必烈嘉其功,晋其为大理、威楚、金齿等处宣慰使都元帅,并留段庆宿卫东宫。复拜其为云南诸路行中书省参知*事。段实在大理对元朝尽忠的表现获得忽必烈赞赏,对他“示至优之渥”,段实一如过往的大理统治者,笃信佛教,史称他“留心内典,崇信三宝”。年元朝廷诏其与右丞拜答儿从云南出征缅甸,行至金齿城病逝。死后谥号武定郡公。03段忠段兴智、段实之弟,蒙古辖下第三位大理总管。在段实死后继位为大理总管,任大理宣慰使兼*民万户府,随元帅阔木伐西林,破会川,并于通鄯阐之役建功。在位仅一年,于年卒,后以段实子段庆继任大理总管。04段庆段实子,又名段阿庆,是蒙古辖下第四位大理总管。于段忠死后继任,年奉敕征交趾,后受封为宣武将*,并妻以公主,同时兼任大理、金齿等处宣慰使都元帅,佩金虎符。年段庆入京观见时,被授为云南省参*,同年卒。由段忠子段正(一说为段庆之弟)继任大理总管之职。05段正段忠子(一说为段庆之弟),是蒙古辖下第五位大理总管。继任后于年招蒙化山中白民入籍,抚蕃为民。年卒,段庆子段隆(一说为段正子)袭为大理总管。06段隆段庆子(一说为段正子),是蒙古辖下第六位大理总管。年,元廷诏准凡土官无子,即以妻代管。年,称老致仕,由其子段俊继任。07段俊段隆子,蒙古辖下第七位大理总管。在段隆死后继位为大理总管,被元朝任为云南行省平章,开启段氏兼任平章的传统,曾经表奏乌撒部奏:“云南驿输征甚苦,愿属四川。”奏下参*贾敦熙议之,但于同年病卒,族弟段义袭其位。08段义又名段信苴义。元朝辖下第八位世袭大理总管。淡生堂本、王本《南诏野史》作“段隆之族弟”,《增订南诏野史》作“段俊之族弟”,南京本《南诏野史》作“段俊之子”,根据《大理赵州南山华藏寺经记》、《妙观和尚道行碑铭》段义为段贤之子,段正之侄,段福(段兴智之叔)的曾孙。原任蒙化州知州,据《增订南诏野史》段义于年(至顺三年)继任总管,当年去世。但元至正九年(年)杭州佛日禅寺觉瑞撰《大理赵州南山华藏寺大藏经记》文有“奉训大夫大理路总管段信直义”,说明段义到年,依然是大理总管。09段光段隆子,蒙古辖下第九位大理总管,同时元朝也授他为承务郞、蒙化州知州,时值蕃兵作乱,段光以大将高蓬于河尾关击破蕃兵,战况凄惨,史言“河水尽赤,为之不流”,战胜之后自赋《凯旋诗》纪其事。年,段光与蒙古封立的梁王因辖界划分问题起干戈,段光遣遣张希矫、杨生、张连诸将率兵攻梁王,不幸兵败,死伤惨重。年,梁王攻击大理,段光自督兵与战于昆弥山,将梁王击败,最终双方同意以罗那关(牟定西)为界,派兵镇守,各自分地而治,梁王领北、段氏领南。但双方暗中矛盾依然不断,梁王因收买段氏大将高蓬不成,反遣人将他刺杀,可见段氏与梁王仍然暗地争斗。年段光卒,由其弟段功即位。10段功段隆子,段光之弟,蒙古辖下第十位大理总管,同时元朝也授他为承务郞、蒙化州知州。年,木邦夷思可叛。元朝命河南参*贾敦熙督师讨之,段功亦出兵参战,作为前锋,屡战克捷,因功封为云南省参*。年,红巾*将领明玉珍及其弟明二率兵三万攻打中庆路,梁王巴匝拉瓦尔密逃奔楚雄,得段功出兵援助梁王,和明玉珍大战于吕阁关,保住云南不失。后来段功夜袭古田寺,用火攻将败明玉珍击退,并在七星关击溃明玉珍的兵马,终收复中庆路、夺回昆明。战后,梁王拜段功为云南省平章*事,同时将女儿阿盖公主嫁给段功。但在年时,梁王又怀疑段功有并吞云南全境的野心,因而要女儿阿盖公主将段功*杀,但是阿盖公主不忍反将一切告知段功。但段功仍被梁王派人刺杀,而阿盖公主也殉情自杀。后人就在西寺塔旁建祠纪念阿盖公主与段功,称为阿姑祠。11段宝段功子,蒙古辖下第十一位大理总管,梁王在害死其父段功后,意欲斩草除根,七攻大理,却被段氏上下齐心击败,在鹤庆知事杨升调解下息兵讲和,梁王上书表段宝为云南左丞,双方以洱河金鸡庙为界,南属梁王,北属段氏。后来明玉珍再度入侵,梁王赶紧向段氏求援,但段宝记恨梁王的杀父之仇,出言坚拒,并附上一首诗:“烽火狼烟信不符,骊山举戏是支吾。平章枉丧红罗帐,员外虚题粉璧图。凤别岐山祥兆隐,麟游郊薮瑞光无。自从界限鸿沟后,成败兴哀不属吾。”气得梁王火冒三丈,但基于唇亡齿寒之理,年,梁王派使积极通好,双方关系方告缓和。年,红巾*首领舍兴取道元江攻入鄯阐,段宝率兵协助梁王将之击败,又败石多罗于海口,受封武定公,但朱元璋在应天建立明朝后,段宝亦于年遣其叔段真,自会川入京朝拜,双方也都有书信往来,年段宝暴卒,由其子段明继位。12段明段宝子(?-年),又名段信苴明。蒙古辖下第十二位世袭大理总管。段宝于年(明洪武十四年)卒,段明继任总管。时值明朝兴起,蒙元北迁,但云南地方仍奉元正朔。段明继位后不久即去世,任职未满一年。死后,其叔段世任总管。13段世段宝之弟,《明史·云南土司传》作段宝之子,又名段信苴世。蒙古辖下的末代世袭大理总管。十五年(年),征南左将*蓝玉、右将*沐英率师攻大理。段世及段明二子被擒,带到南京。朱元璋赐段明长子名归仁,授陕西雁门卫镇抚;次子名归义,授武昌卫镇抚。编者注:据《段氏家谱》载:段明迁居永昌腾越(今云南保山),段苴义之子段保迁迁云南云龙,并隐其大理国王室身份,后授段保云龙土知州。通海段氏为云南云龙段保之子段景荣的一个分支。此外,还有一支系到云南红河、一支系到云南峨山(现在峨山还有段思平像的天子庙),民国时期和近代,通海段氏还有一些支系迁到昆明、广东和成都。小结:大理君王好佛,前大理共有14个国王,其中病死6王,避位为僧4王,被废3王,被杀1王。后大理共8个国王,其中病死3王,避位为僧4王,国亡被俘1王。元朝和明朝初创时期,大理国地区的实际管理者。原段氏皇族世袭13代总管(含与后理国王段兴智)。疆域大理国定都羊苴咩城,其*治中心在洱海一带。疆域大概是今天的云南省,贵州省西南部,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区与南诏相当,东至普安路之横山(今贵州普安),西至缅甸之江头城(今缅甸杰沙),南至临安路之鹿沧江(今越南莱州北部的黑河),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相当于今天云南省面积的2.9倍。大理国后期废除了节度和都督的*事辖区,对其他建制略作了调整,设置八府、四郡、四镇。八府:除大理首府以外的善阐府(今昆明)、威楚府(今楚雄)、统矢府(即弄栋府,今姚安)、会川府(今会理)、建昌府(今西昌)、腾越府(今腾冲)、谋统府(今鹤庆)、永昌府(今保山)。四郡:东川郡(今会泽)、石城郡(今曲靖)、河阳郡(今澄江)、秀山郡(今通海)。四镇:西北的成纪镇(今永胜)、西南的蒙合镇(今巍山)、西部的镇西镇(今盈江)、东部的最宁镇(今开远)。三十七部:普摩部(今曲靖)、磨弥部(今沾益)、纳垢部(今马龙)、罗鸠部(今罗平)、夜苴部(今富源)、磨弥殿部(今宣威)、落温部(今陆良)、落蒙部(今路南)、师宗部(今师宗)、仁德部(今寻甸)、閟畔部(今东川)、嵩盟部(今嵩明)、际鹿部(今泸西)、维摩部(今丘北)、弥勒部(今弥勒)、阳城堡部(今晋宁)、强宗部(今阳宗海)、步雄部(今江川)、罗加部(今澄江)、宁部(今华宁)、休腊部(今河西)、因远部(今元江)、罗婺部(今武定)、华竹部(今元谋)、罗部(今罗次)、屈中司部(今开远)、纳楼部(今蒙自)、教合部(今文山)、矣尼迦部(今马关)、王弄山部(今河口)、乌蒙部(今昭通)、乃娘部(今彝良)、芒布部(今镇雄)、乌撒部(今威宁)、于矢部(今普安)、休制部(今玉溪)、嶍峨部(今峨山)。赕(甸)等则隶属大理首府、府、郡、镇。大理国全图南宋时期的大理疆域(西南绿色部分)参考资料编者注:
根据云南各地《段氏家谱》记载:段思平之弟段思良,之子段思英;段思良之子段思聪,段思聪之子段素顺,段素顺之子段素英,段素英之子段素廉;段正淳之兄段正明,之子段正严;段正严之子段正兴,段正兴之子段智兴,段智兴之子段智廉;段智祥之子段祥兴,段祥兴之子段兴智等。这套取名系统中儿子使用了父亲名中的一字作为自己的名中的一字,特别是使用了中间相同的一字的情形,容易导致有部分宗亲误认为是字辈而费解,故小编特综合网络资料以解惑。父子连名制是父系制时代父名与子名相连的命名制度。这种制度产生于母系氏族解体﹑父系氏族确立之后。产生的直接原因﹐一是在母系转入父系以后﹐世系由按母系计算改为按父系计算﹐在此情况下﹐采用父子连名方式﹐才可以确保父系血统按直系血亲承递﹐并可区分出直系血亲与非直系的远亲﹔二是私有财产出现后﹐男子为使父系直系亲属特别是直系子孙享有财产继承权﹐父子连名制也就随之出现。历史上的彝﹑哈尼﹑景颇﹑基诺﹑独龙﹑怒﹑佤﹑苗﹑瑶﹑珞巴﹑维吾尔﹑哈萨克﹑塔塔尔﹑塔吉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和俄罗斯等族在部分地区曾保留此习俗。纳西族﹑白族也通行过这种命名制度。父子连名制既保存在早已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民族中﹐也保存在某些私有制还未完全确立﹐阶级分化尚不十分明显的民族里。有的民族实行父子连名的历史长达五六十代﹐有的只连二三代。哈尼族﹑基诺族﹑景颇族和广西大瑶山的瑶族﹐还有父女连名的习俗。父子连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正推顺连法:即父名在前﹐子名在后﹐以父名最末的一个或二个音节(或字)冠于子名之前﹔子名的最末一个或二个音节(或字)又冠于孙名之前﹐如此世代相连﹐犹如链条一环扣一环。逆推反连法:即子名在前﹐父名在后﹐亦以父名的一个或二个音节置于子名之后。采用这种方式连名的有佤族﹑贵州台江的苗族和*的维吾尔﹑哈萨克等族。冠姓连名法:即在名字之前或名字之后加上姓氏。如白族历史上的大理国有三个国主的姓名是﹕段智祥─段祥兴─段兴智﹐分别为祖父名﹑父名和本人名。日本至今尚有此种遗存。在三种连名方式中﹐采用正推顺连的民族比较多。很多民族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汉化,采用了汉族的兄弟排行制度,而放弃了这一制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