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中国再次从容应对国际粮价波动(2)
上一页 1 2
据国家发改委测算,今年7月份,国内小麦、玉米、大豆批发价格分别比国际市场(美国、巴西现货价)每吨高695元、1005元、813元;国内晚籼米批发价格比品质接近的越南大米(含碎5%,现货FOB价)每吨高692元。经历8月份国际粮价上涨后,目前中国市场小麦价格已低于国际市场价格,但大米价格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
“13亿人有饭吃,粮食市场稳定,是中国对世界的一个重大贡献。”来自中国中部产粮省江西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的专家尹小健说,中国*府历来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生产,较好地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
中国粮食安全暂无近忧,但仍需远虑。全国人大常委会上周听取了国务院关于粮食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平在作报告时说,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良好,但在中国城镇化、工业化不断发展和人口增加的背景下,粮食需求增长、耕地减少、淡水资源紧张的趋势不会改变,粮食增产的难度大,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早在2008年8月,中国国务院就发布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明确了中长期保障粮食安全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也于2009年7月实施。
张平说,中国将全面实施这一规划,以产粮大县为重点,加快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充分挖掘增产潜力,力争到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1000亿斤以上。
与此同时,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粮食法》列为五年立法规划一类项目。张平透露,发改委和粮食局已组织相关部门成立了粮食法起草专家工作组,目前正在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将按期拿出法律草案。
长期研究粮食安全问题的中国社科院专家李国祥认为,制定《粮食法》将意味着中国对粮食的管理将从国务院的行*法规上升到全国人大法律的高度,中国粮食安全或将更有保障。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