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智(--),字茗笙,浙江钱塘人。咸丰元年(年)举人。历任工部主事、军机处章京、通政使副使、大理寺卿、太仆寺卿等。光绪五年(年)任兵部侍郎,光绪七年(年)病免回钱塘。光绪十六年(年)因在家乡办赈出力,受到嘉奖。朱智故居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金钗袋巷79号,现为“中国社区建设展示中心”。
朱智故居内有一组壁画,介绍了朱智的生平事迹。画上这位面容清矍,衣着朴素的老人就是朱智。朱智自幼聪明好学,才望过人,且家境丰饶。但是,在科举场上,却不是一帆风顺,最后的功名,也只是举人。因此,无论在《清史稿》,还是在《清代名人传记》,以及浙江地方志中,都很少有朱智生平事迹的传略。
从这幅图中能看出,朱智家庭优渥,诗书伴读。加上他聪明好学,文思敏捷,在咸丰元年(),22岁时就中了举人。先是在工部担任一名下级官员,咸丰八年春(),朱智考取军机章京。当时,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在南方各省如火如荼,清政府调兵遣将,军机处事务繁忙,故清廷一次就选拔了十三名汉人小京官补用军机章京。一般说来,能考中军机章京者,大多是头脑机敏、文字优长、集一时才望之选的人才。
这幅画中的朱智已是人到中年,挂朝珠,穿朝服,所忙碌的是著书工作。朱智在军机处任职期间,经历最重要的事件是祺祥政变。咸丰十一年秋季(年),热河避暑山庄,咸丰皇帝一命呜呼,他唯一的儿子6岁的载淳即位。年号定为"祺祥"。当时顾命八大臣载垣等人骄横跋扈,恭亲王奕沂与慈禧联手发动宫廷政变,废除顾命八大臣。政变发生时,朱智恰好在避暑山庄的军机处,亲眼目睹了刀光剑影。在祺祥政变最紧张的环节中,这位年轻的章京,勤奋有为,措施得宜,因此时来运转。恭亲王主持军机处事宜,朱智逐渐取得他的信任,官职开始迅速升迁。仅七年时间,就由工部候补主事,升至四品京堂,官至京卿,可谓一帆风顺。大约就在此时,朱智奉恭亲王之命,开始续编《枢垣记略》。此书是专门介绍军机处的建立、职能,以及人员组成的资料汇编。
这幅“功资作捍”图,是朱智最为高尚,最终被民间铭记的丰功伟绩:自己筹措资金修塔筑堤,用生命最后的时光来造福桑梓。那时国家贫弱,积重难返。朱智亲眼目睹了“镇潮宝塔”六和塔以及江岸的防汛堤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对饱受江潮之害的百姓生活感同身受。据史料记载,朱智重修六和塔在残存的砖结构塔身之外,重新构筑了十三层木结构外檐廊,因为工程极为浩大而艰巨,进展缓慢,以至于工程尚未结束,他便一病不起。光绪二十五年(年),浙江巡抚刘树堂向清廷呈递了《代递前侍郎朱智遗折》,朱智给皇帝写道:“今年入春以来,旧恙增剧,料不久于人世……塘塔工程幸已及半,惟有遗属家属细心经理,早竣全功,了微臣未竟之志。”
朱智去世后的第五个年头,其孙子朱应鹏终于实现了他的遗愿。据浙江巡抚聂缉椝(guī)的奏折记述:自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初始至光绪三十年正月,“塘塔两工一律完竣,计塘工六百二十六丈七尺六寸,塔屋三百十二间……所有塘塔两项工程,共用工料银,十万三千四百五十两零。”聂巡抚不无感慨地奏称:“此系独力捐办义举工程,断无不实,且始终未动公款。”
如今的六和塔,高高耸立在钱塘江畔,塔下绵延数十公里的江堤坚不可摧,它们一起守卫着杭城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杭州人民也会永远铭记朱智老人家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