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时代有的是怕也有更多的爱
我设这个题目是启发于陈丹青写了一本书,书名叫做《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广告发布时间是2015年5月22日。总共46048字。陈丹青对话80、90后:我们这个时代的怕与爱。
此书有简介曰:【时代高歌猛进,却并不全然美好。面对这个浮躁而迷茫的世界,我们质疑,我们妥协,但总有那么一群人挣扎出来,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克服”时代,又回应时代。“这时代”毋宁说是“我时代”,他们的人生选择如此不同,但又彼此互为参照。与他们对话的、,也都是80后和90后,在彼此“陌生化”的碰撞中,或许可以一窥时代的真实样貌。】
其实,可以这么说,陈丹青的这本书是为了木心而写的。而且是从写过《文学回忆录》的作家木心起笔的。陈丹青认为:以后“再没有像木心那样说话的人了。”
从这本书的分章目录可以看到,一、“五四”有牵连的作家全走了。二、司马迁是哪个大学毕业的?三、再没有像木心那样说话的人了。四、那一代“狼羔子”很多人看不起木心。五、木心回应时代,同时又在回避时代。六、木心25年最好的岁月全被毁了。七、很多落难国人自有办法苦中作乐。八、木心和母亲的死是一堂课:人生是骗局。
另外,他在序言(一)的结尾处宣布:关于世界和时代,早已有不少著名的阐释与追问。林则徐在洋枪洋炮的进逼之下被迫“睁眼看世界”;茨威格为追缅一战前尚未被摧毁的欧洲文明而写下“昨日的世界”;赫希黎则为人类预测出似乎已近在眼前的“美丽的世界”;中国古人知“天地”而“未必”知“世界”,于是,当感叹人生多艰、生活无奈之时,也难免“念天地之悠悠,独苍然而涕下”了。
“所幸在当下,已有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对时代审视与反思,屡屡发出“警世通言”,就像本书有野夫的话说“伟大的作家无法不书写黑暗”。陈丹青毫不气地批评中国人还没醒来,苏童怀疑“我们仍然在人性的黑洞里探索”。言虽逆耳却铮铮。
笔者在上看到这些介绍后,就直接在“留言”栏中写道:“这本书仅仅是文学的语言,虽然很深沉,设置也不无道理,但对于中国这头醒狮却于事无补,甚至有害。”
这个留言,我的话还没有说尽,所以才在这里多说几句。
我们这一代人,如陈丹青所言,确实是经历了许多艰难的岁月,但睁眼再看世界,其所怕,其所爱,不同的人是有不同的结论的。就上个世纪的岁月而言,的确,许多作家因为书写黑暗而变得伟大,因为那个时代不书写黑暗难以求得光明的到来。如果说陈丹青在上个世纪“毫不客气地批评中国人还没有醒来”,本人就不想多说半句。但如果是上个世纪说的话,又搬到今天来再说,就不大靠谱了。想当年,丹青先生一气之下出走清华,国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情况也急剧地在发生变化,全面的改革在方方面面启动。许多情况出乎人民的意料之外。
如果我们顺着丹青先生的思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作家莫言就是因为书写了黑暗,才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个情况,众所周知,和原苏联《静静的顿河》作者肖洛霍夫差不多。这一些丹青必然心知肚明。但是丹青先生能相信吗?就是现在,无论老中青,都有更多的爱。例子太多难以尽述。只是略提一下作家莫言、蒋方舟随李克强总理出访拉美,竟然担任起文化大使的重任,莫言欣喜地说,来到马尔克斯的故乡哥伦比亚,对他而言是“幻想变成现实”。他说,自己当年幻想见到马尔克斯时的第一句话是:“先生,我在梦中曾经与你一起喝过咖啡,但哥伦比亚的咖啡里面,有点中国绿茶的味道。”
你看,这就是中国作家在现实的社会主义文学中做着崭新的大爱的工作……
试问一句,如果真如陈丹青先生言:中国人还没有醒来,我们的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能直起腰杆说话吗?中国人的高铁能在国内四通八达又出口到国外吗?能有大江的无人机占领了70%的世界市场吗?能理直气壮说钓鱼岛、南海诸岛是中国固有的领土吗?中国能够在航天、航海、*工等诸多科技领域取得和发达国家媲美的成就吗?中国年轻的科学家竟然为民开创出制服癌症的新药……
笔者随意在这里点出一些,陈丹青不会闭着眼睛不承认吧!
我们这个时代如果要和90后、80后对话,我们有“怕”的吗?回答是有。我们最怕国人的不自信,我们最怕国人自己的内耗,我们最怕国人丢失了自己的价值观,我们最怕国人继续崇洋媚外……
其实,“时代高歌猛进,却并不全然美好”,80后、90后都看在眼里,清楚什么地方不全然美好。这些不美好,国人皆知,而且史无前例的“中纪委”正在横扫一切污泥浊水,情况也已经在迅速地变化……
现在中国人正在全力创新,全力创业,实现中国复兴的中国梦。急起直追,更多的大爱正在80后、90后身上迸发,这一切就是为了实现五四时期以来,中国先知先觉一代的追求而未实现的梦……
笔者以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是有担当的,是有责任感的,他们大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了,我们也是60岁以上的老人了。丹青先生经历过的,中国现在的领导人和老人都经历过,经历过意味着心中对这个国家有数,顽固势力有吗?有。阻碍有吗?有。但是怎么办?设想如果和陈丹青一样,只是牢骚满腹发发老一套的文学议论,那是于事无补,绝对有害的。
现在,中国人可以自豪地说一句:中国古人知“天地”而未必能上天入地,而现在的中国人行;中国的古人“未必”知“世界”,但现在的中国人洞悉这个世界的人类将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走向……
以上莽撞直率之言,望丹青先生见谅。
2015年5月26日星期二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