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与今天相比,古罗马帝国时期生产的大理石板
TUhjnbcbe - 2025/1/21 17:33:00

在谈到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建筑时,许多人会联想到白色的大理石雕像、圆柱和平地。有趣的是,尽管当时许多建筑物和广场都采用了大理石装饰,但却普遍并未采用纯白的版本,而是色彩更加斑斓的那种。比如从希腊Euboea岛上开采的、具有绿色脉络的CipollinoVerde。由于大理石非常昂贵,装运时通常会将它放在其它较便宜的石头上层、并加以适当的板面防护。

研究配图(来自:JournalofArchaeologicalSeicence:Reports)

JGU地质科学研究所的CeesPasschier教授表示:“迄今为止,我们尚未发现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大理石作坊遗迹。但通过可追溯至公元二世纪的墙面装饰分析,这项研究仍可为我们揭示当时的大理石开采和加工方式”。

据悉,来自美因茨、土耳其、加拿大的国际研究团队,一同完成了对公元2世纪的罗马别墅的大理石外墙分析,并在《考古科学报告》杂志的线上版本中给予了详细介绍。

为达成这一目的,他们还借助了通常用于地质结构3D建模的特殊软件。结果发现,当时大理石板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材料损耗,可能比今日要低得多。

期间,研究人员检查、拍照并测量了54块修复后的CipollinoVerde大理石板,每块面积约1.3平米,且它们曾被用于装饰土耳其西海岸以弗所的一栋别墅院墙。

采用典型书本匹配方式排列的其中一对大理石(图自:CeesW.Passchier)

从其中一块大理石板面上的锯痕可推断,这些石板是在水力锯木厂中切割的(原理类似于当今的液压金属锯)。

参考这些板材进行重新建模后,研究团队还可得出一个结论。即从一块重达3~4吨的大理石块上,古人总共可锯出40块大理石板。

接着将之按生产顺序安置在墙壁上,并以成对的书本方式来并排排列,从而形成对称的图案。

最后,在软件的帮助下,研究人员成功创建了大理石块的三维模型,使之能够反向推导出有关大理石板的生产过程和期间的材料浪费状况。

板材的厚度约为16毫米、锯切和随后的抛光造成的缝隙大约8毫米宽,可推算生产过程中的材料损失约占1/3,但比例仍远少于当下诸多现代的大理石生产方式。

此外尽管可从一块原始材料上锯出42块板,但从墙壁上安装的成品的破碎程度来看,后续抛光或运输过程中造成的损耗在5%左右(依然远低于当下)。

综上所述,Passchier推测整个大理石块都是被运到以弗所,然后在当地进行的切割和抛光。

1
查看完整版本: 与今天相比,古罗马帝国时期生产的大理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