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旅居见闻从人称藏器制作专业户,看大理鹤庆 [复制链接]

1#
大理鹤庆新华村的银器一条街

旅居生活,花开花落。

大理鹤庆新华村是中国有名的银器之都,也是全国唯一银器手工业重镇。有小锤敲出一千年的传承,有民族文化的雄厚底蕴。有地道的白族民风民俗,有真正高原水乡湿地美景的天时地利。这里有黑龙潭,白龙潭,星子龙潭的地下水系常年围绕着农家院流淌,这里只有你不知道的金银铜器物名字,没有他们打造不出来的各种物件首饰。这里家家有小锤声音,这里有户户尊老爱幼的欢乐。这里是全国AAAA级旅游特色地,这里是滇西南茶马古道的路径要塞。这里的银器成了链接藏族人民和各大寺庙的纽带,这里也成为佛教与内地交流最为密切的文化传播地。

藏器制作专业户的知手艺铺面

说到大理鹤庆新华村的银器一条街,不得不提在街道的北头,黑龙潭东南一角的一个坐东向西的“知手艺”店铺。这是新华村街道上最普普通通的一个银器铺面房。也是一个看上去不是很大气的即制作和柜台销售为一体的一个平常铺子。但是,这个门面铺子里的匠人可是新华村里小有名气的一位藏器制作手艺人。人称“藏器制作专业户”。你就看铺面上方自己题词的牌匾“知手艺”三个字,你就会知道此人的手艺和他的内容如何?

铺面里清一色的藏式风格

旅居生活在这里两年时间来,对这个银器一条街也算是有了一定性质的了解。不管是人间传颂的各类金银器打造,还是说到各种藏器皿制作,都会不约而同对这个“知手艺”寸老板翘首点赞。有幸经常散步遛弯到这里也算一个局外常客。更有一点共同对书法的爱好,才有了慢慢可以深度聊天的机会。

铺面里一角的制作工具

“知手艺”老板,大名寸雄伟。是土生土长的新华村70后人。因家庭人多,生活所迫,初中毕业也算是新华村里少有的文化人。从小生活在世代金银器制作的家庭,耳语目染加上聪明伶俐,勤奋好学更是不怕吃苦,又得到父亲的真传。在弟兄四个里便很快展露身手。什么大小茶壶,茶杯,茶碗,耳环,手镯以及雕,刻,錾,火工样样拿得起放得下,更是喜好绘画又独树一技。相比之下,很快便成为这个大家族的佼佼者。

缩小版的镀金佛塔和藏族家庭盛酒壶

90年代初,改革开放大潮席卷全国。在父亲高瞻远瞩的带领中。一家几口靠肩膀挑着当时号称“小炉匠”的制作银器家伙,游乡串村,饱经风霜,辗转千里,一边走一边为人制作银器首饰。一路奔向西藏那号称净土的宗教圣地。

在西藏铺面里老板和夫人(前一)与游客

西藏是全国佛教最多的地方。布达拉宫更是藏传佛教的主要圣地之一。他的石木建筑特点。他的一白,一红的主题结构风格。他的每一个宫殿修建的含义以及藏族人民对佛教的信仰和崇拜之情,都在深深的触动着这个从小就受到白族文化熏陶,祭拜本族先祖的孝心和对阿弥陀佛的参拜信仰,都极大的渲染了这个心存善意的小伙子。

缩小版的各种白银和镀金酥油灯

西行的目的地已达到。可内地传统的饰物和藏族佩戴的饰物又大不相同。藏族家庭大量使用的器皿以及佛教里供奉使用的器皿和錾花,他们基本上都没有制作过。与此同时改革开放的大潮,发展新西藏,团结各民族人民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涨。机遇和困难并存,已经摆在了他们一家人的面前。寸雄伟在兄弟里排行老三,老四寸光伟小他两岁。老大和父亲这时候已经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进退两难,怎么办??

给布达拉宫里制作的酥油灯

常言道:知识长智慧,智慧解忧愁。关键时刻在小弟兄俩的大胆思维和出谋划策下,一家人以:立足此地,用自身优势,以大同小异的推理,以快速掌握藏器制作为宗旨。就这样他们把租房安排在佛教圣地布达拉宫脚下的热闹街道上。从酥油茶碗,酥油灯开始制作,錾刻,敲打。同时还采用边制作和边走访学习相结合。边敲打和边展示作品来吸引游客和当地人的方式。半年时间他们很快赢得了藏族同胞和游客的喜欢和称赞。络绎不绝的购买和定制也惊动了布达拉宫和其它佛教圣地的高僧以及地方的各级领导。前来参观的,看货的,定购的,签合同的。一家人除了昼夜不停加班做活,老三老四俩个不到20岁的小哥俩还要充当对外谈,接生意。对内,从设计到制作的质量把关者。历经磨难,他们一家的付出也得到了认可和回报。经过三年多的共同努力,他们成功捞到了第一桶金。他们也成为引领众乡亲走出新华村的一家人。

给寺庙里制作的镀金吉祥八宝

穷则思变。有了第一桶金,老父亲也挺起了腰杆回村将老大,老二整修了院落,另立了门户。然后,就在家和老伴一起一边做孩子们的后勤保障,一边操持着家务。西藏那里就留下老三和老四继续做他们看好的营生。期间有老大老二的往来协作。有源源不断的乡里乡亲,家门弟兄,姑表亲戚前去学艺的。有学着学着就单独创业的,有去西宁,兰州的,青海,甘南发展的。来来往往,去去留留。就这样,一个家族式大作坊在几年间就又发展壮大为再分支到西部很多地区都有各家各户单打独斗的新华村银器小作坊。眼看着一个非常落后的新华村十几年间改变成鹤庆县独树一帜的,正在靠自己的双手,靠小锤敲出富裕路的,崭新的新华村。

寺庙制作酥油灯高僧正在一起点灯启用

90年代末,新华村的生活改变已经从姑娘不外嫁这一点,便可略知一二。老三和老四也相继在同村找到了曾经是同学的意中人。在父亲的张罗下,几年间又给他们弟兄俩单独划院,建造房舍,结婚成家,红红火火,好不气派。

制作的藏式镀金茶台

白族的风俗习惯是儿女都成家以后,父母要跟着小儿子一起生活。于是乎,老四寸光伟为孝敬父母只能恋恋不舍的离开配合默契的三哥。离开了他正在技能上突飞猛进,业务能力上大有作为的地方。带着一身绝技回到故乡,重整旗鼓。把自己院子改成大作坊。带领一帮众乡亲,在原来学到的各种器皿制作技能基础上又创新思路,发扬光大,屡创佳作。如今,已被政府评定为新华村少之又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大师级人物。

大师作品已成为银器一条街街景

一个人的天赋可以决定他的上线,但是,后天的努力可以决定他的下线。老三寸雄伟是一个外表性格绵软,内心执着刚强的人。更是一个及其善良,诚实,爱心满满,为人低调的人。随着年龄和手艺技能的成熟,加之一直携妻带子在藏区打拼的十多年间,他的爱心和信仰也越来越浓烈。对宗教的文化,佛教的内涵和自己的心灵信仰已经深入到了他的骨髓。特别是对佛教的绘画艺术。对王羲之行书书法的爱好,喜之有甚,爱不释手,闲时临摹,临帖,画技形象逼真,书法天朗气清。以至于后边把绘画技术,书法艺术结合到藏器和其它器皿的制作上,更是如虎添翼,佳作连连。经他手制作的大到佛教圣地的金塔顶,小到家庭使用的喝酒杯和香薰的各种藏器里,都深受藏民和佛教圣地高僧喜爱。

在为家乡小院子作画

年初随着新华村新的银器小镇的建造和崛起,新华村家家都已基本上靠小锤敲出了幸福满满的新生活。户户都已重新盖起了三层半钢筋水泥结构的新院落。建设新时代,新农村,新家园已成为大理州鹤庆政府对新华村的新思路,新起点,新要求。此刻又恰逢寸雄伟老板的孙子将要降生。迫于爷爷,奶奶对隔代的亲劲头和他们对家乡建设的热爱。他们一家也不得不离开生活了十几年的,熟悉的再没有那么熟悉的,成就了他们一家和新华村多少人技艺的西藏,回到了共同构建新华村的故乡。

为甘孜州佛教制作的酥油灯

经历了苦难和喜悦落差的寸雄伟人虽然回来了,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他的心依然还在思念西藏他信仰的那片热土。他常说:把握好自己,把握好当下。别让人生输给了心情。心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却能左右人生的全部。心情好,什么都好,心情不好,一切都乱了。我们常常不是输给了别人,而是坏心情贬低了我们的形象,降低了我们的能力,扰乱了我们的思维,从而输给了自己。佛曰: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他还说:固然自己的心情重要,但是,西藏那里对他信任的那些客户,佛教,藏民更重要。虽然我人回来了,但我必须像对待我的家乡一样,不能让这些人对我失望。

闲暇时光继续临帖兰亭序

年底在新华村银器一条街上租下了这个小小的命名为“知手艺”的装饰风格多为藏器饰物陈列的铺面。和儿子一起继续合力承接着藏族同胞源源不断需要的各种藏器,佛器。继续迎接着南来北往佛教众僧和老朋友相会,继续为新华村银器手工业重镇的高规格发展和对外传播的交流发光发热,继续无偿为新华村的非遗文化传承培养着一批又一批不管是慕名而来的大专院校老师,学生还是远近而来的学徒银器爱好者。继续临摹着佛教领域里的工笔线条画,继续临帖着兰亭序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大气庞然。

正在为美院一老师教制作银器

掩纸搁笔,思绪万千。我整天旅居生活,花开花落。原来能选择到这样高原水乡,风土人情,和谐共生的地方也是我们一家的福气和造化。新华村能有70年代出生的这样一群中流砥柱为新华村的改变,发展,崛起默默贡献着他们的青春,让家乡变的如此美好,安康也真的难为他们这一代人了。我真心祝福新华村老百姓万事如意,知足常乐!也祝愿年轻一代的后生们,能够高举父辈的旗帜,借着新时代,新机遇,新理念的强大东风,承上启下,再接再厉,让新华村银器真正名不虚传,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大理鹤庆政府对新华村的概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