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寸发标的意义 [复制链接]

1#

新华在线网祁成志

寸发标,白族,年生于云南省鹤庆县新华村。云南省政协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鹤庆银器锻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云岭技能大师,云南省劳动模范,“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在北京国家民族文化宫里面,有一件名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大型银雕屏风安静地陈列着。这件屏风作为展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成就的代表作,先后参加过“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和“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大型成就展”,再现了在中国代表性的壮美山川和人文景观背景下,五十六个民族的中华儿女欢聚天安门前的场景,传递着中华民族休戚与共,携手共进的团结风貌。这件备受赞誉的作品,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鹤庆银器锻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寸发标的代表作之一。

寸发标生于云南省鹤庆县新华村一个勤劳朴实的白族银匠世家,从小在农村长大。刚满十六岁的时候,寸发标就拿着小锤,随父亲学习家传手艺。

“云天起云鹤,大翼飞腾九万里;石寨开石门,小锤敲过一千年”,在漫长的岁月中,新华人就用这把小锤,叩响了中国银器历史的沧桑和辉煌的回音,敲响了文化的厚重和璀璨。在距今一千多年的唐代南诏国时期,寸发标的先人们便开始谱写银铜器的手工制作历史,可谓积淀深厚。鹤庆银器锻制技艺十分复杂,想要锻制出一件精美的银器并非易事,必须经历很多道非常复杂的工序。

寸发标的祖辈都是技法精湛、德艺双馨的银器制作艺人,历代以此为生。明末清初,名气甚大,先后受印度、尼泊尔等国家邀请前往设计、加工佛像。俗话说:“饥荒三年,饿不死手艺人”。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寸发标的祖辈们依靠这门精湛的技艺,在传承中不断改良,使家业逐步发展壮大,到寸发标已是第六代传人了。

寸发标随父学艺期间,就跟着父亲先后走遍了云南边陲的少数民族地区,并到过贵州、广西、西藏、宁夏、甘肃、陕西等省份,充分了解各地名民族对首饰、饰物、生活和宗教用品的习俗。通过实地了解和实践,寸发标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图案资料,把祖辈传下的传统工艺与随父走南闯北学到的工艺之精华相融汇,创新制作出独具风格的手工工艺品。

二十五岁那年,寸发标学艺初成,便踏上父辈们外出谋生的传统路子,和村里的六七个伙伴到拉萨从事民间工艺品加工制作。在这期间,每有闲暇,其他人都忙于逛街、看录像等等,但寸发标最爱逛当地寺庙和古建筑,并细心留意琢磨那些形态各异的佛像、法器,悄悄记在脑海中,甚至一笔一画钩下来作为自己制作的蓝本,有时间便找来绘画、设计教材钻研,自己尝试设计创作。寸发标利用西藏地区浓郁而独特的民族风情等有利条件,大量学习和吸收藏族工艺美术品的风格特点,很快就以手艺精湛、图案设计独具匠心而闻名了,曾被西藏自治区民政厅聘为西藏福利企业总公司民族用品加工部经理。在这期间,寸发标为布达拉宫制作了各类饰品及佛事用品,在拉萨有了很高的声誉。经历两年的艰苦努力,寸发标在拉萨设计制作的铜雕“布达拉宫”,被西藏自治区政府访美代表团选中,作为赠送美国的礼品。为此,寸发标的名字登上《西藏日报》,成了新闻人物,《中国日报》随即专题报道其在西藏拉萨市帮助藏族工匠发展加工民族工艺的事迹和在西藏地区成功的原因。

而立刚过,寸发标毅然离开西藏,回到老家创办了云南鹤庆标祥九龙手工艺品加工厂。经过成百上千次的反复实践,寸发标终于将自己心中构想的标祥牌系列工艺品变成了现实。尤其是九龙壶系列产品一炮打响,《人民日报》、《云南日报》、《云南政协报》等各大新闻媒体纷纷采访报道,中央电视台以及省、州、县电视台曾多次到厂对寸发标进行深度采访报道。标祥牌系列产品选材纯实,法乎天地。设计制作,独具匠心。气质华美,富丽高贵。图纹细腻,造型奇特,融方、圆、曲、直为一体,具有较高的保存和收藏价值。彭佩云、张克辉、万国权、王正伟、丁关根等国家领导人都到过寸发标的加工厂参观,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对其精湛的民族手工艺十分赞赏。

寸发标制作的“九龙”系列产品,打开了新华村手艺人创新和设计大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寸发标的影响和带动下,鹤庆银器锻制技艺成为鹤庆乃至云南的文化符号和名片。如今,人们都说“中国银器看云南,云南银器看新华”,并且因此而开创了当地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寸发标从事银器制作工艺四十余年,获得了众多荣誉,主要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鹤庆银器锻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云岭技能大师”、“云南省第一批‘云岭工匠’”、“高级工艺美术师”、“云南省劳动模范”、“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诸多荣誉称号,可谓功成名就。在寸发标看来,正是因为自己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小炉匠”、“工匠”精神,这种难能可贵的精神让银器传统手工艺得以很好的传承下来,并且不断发展创新。寸发标一方面继续钻研银饰文化,精湛手艺;另一方面,广泛传承银器文化,先后收徒数百名,被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云南艺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大理大学等多所高校聘为客座教授,大力弘扬、传播银器技艺和文化。

“作为一个非遗传承人,情怀、责任和奉献是首要的,包容、理解是要坚持的。”寸发标说,“国家给了我很多荣誉,我感谢党和国家,我要把银器手工技艺传承好,多带出一些徒弟,既要教好他们技艺,也要教好他们做人的道理,把工匠精神和银器锻造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

来源:堰塘艺事作者:管布坤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